水利百科

中国灌溉与排水

编辑
所属类别:灌溉与排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灌溉与排水
外文名称:

农业生产需要适宜的水、土、光、热条件。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侧,受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雨量比较丰沛。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自古以来洪涝干旱就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主要灾害。因此,积极发展灌溉、排水事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

中国灌溉与排水的特点和分区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特点和农作物对灌溉、排水不同的要求,可将全国概分为3个不同的地带,即年平均降水量少于4 00 mm的常年灌溉带;年平均降水量在400~1 000 mm之间的不稳定灌溉带;年平均降水量大于1 000 mm的补充灌溉带

常年灌溉带

包括中国西北内陆和黄河中上游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远离海洋,雨量稀少,常年灌溉是发展生产的必要条件,排水是改良盐碱地和控制灌区地下水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主要措施。

不稳定灌溉带

主要包括中国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这2个地区是小麦、玉米、大豆等旱作物的主产区。由于降水时空的变化十分剧烈,农作物对灌溉排水的要求很不稳定。黄淮海地区的北部和东北地区的西部对灌溉的要求较高,南部和东部则较低,湿润年份旱作物往往不需要灌溉,但水稻则必须灌溉才能正常生长。排水随着当地当年降水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需求,特别是河川下游平原和洼地排除渍涝和控制地下水水位是保证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补充灌溉带

主要包括中国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及西南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是水稻的主要产区。由于降雨的年际和季节不均,水稻一般都需要进行补充灌溉。在干旱年份和丘陵高原地区旱作物也需要灌溉。这一地区渍害比较普遍,排除渍涝是改造低产田的必要措施。

中国灌溉排水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灌溉排水事业的兴衰与农业生产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在井田中布置沟渠,进行灌溉排水的设施,西周时在关中地区已经有较多的小型灌溉渠道。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灌溉排水事业也相应有了较大发展,著名的引漳十二渠,芍陂、都江堰等大型灌溉工程都是在这时期兴建的。随后在秦汉、唐宋、明清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时期,灌溉排水事业又经历了3次较大的发展。到1949年全国灌溉面积达到1 600万hm2,约占当时耕地面积的16%,提水工具主要是用于浅井汲水的人畜力水车和用于水稻田车水的龙骨水车。当时全国机械排灌动力约7.1万kW,排灌面积20多万hm2,大部分集中在江苏太湖及里下河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世纪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灌溉与排水工程的数量、效益面积和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截至2000年,灌溉面积达到5 500多万hm2,与20世纪50年代初期比较,增长2倍多;机电排灌泵站50多万处,装机容量动力设备达到4 157万kW;发展机电井398万眼,装机容量3 590万kW,井灌面积达到100多万hm2;全国85%的易涝耕地、76%的盐碱地和60%左右的低产田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林果灌溉、牧区水利也有长足发展。90年代后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水量的增加,供需水矛盾日趋紧张,国家大力提倡节水灌溉,投入巨资,进行灌区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到2000年底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 600多万hm2,约占全部灌溉面积的30%。农田灌排事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固的物质基础。与1949年相比,虽然全国人口增加了1.26倍,耕地面积还有所减少,但粮食总产却由1.1亿t增长到5亿t以上,人均粮食由200多kg增加到400多kg。棉花、油料、果品、蔬菜等不仅产量成几倍到几十倍的增长,且品质也有很大提高。这对保证社会需求,支持经济建设了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灌溉排水事业的展望

中国灌溉排水事业虽然取得空前的发展,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加以工程的老化失修和管理粗放,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污染在不断加剧,至20世纪末全国还有近2/3的农田尚未得到灌溉保证,水旱灾害仍然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从整体上看中国农业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中国灌溉与排水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适应农村形势的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中国农村和农村水利呈现出4个特点:①农产品从长期缺短转为供需基本平衡。②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④日益增强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能力,使实施水利现代化成为可能。所有这些变化,为中国农村水利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和新任务。

21世纪中国农村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继续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更好地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要大力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加快水利现代化的步伐,以水利的现代化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要加快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调配,不断开拓农村水利工作的领域,做到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旱、涝、风、沙、碱综合治理,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主水、客水合理调配。在工作中还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重点抓好节水灌溉和水土整治工作,不仅使农田水利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条件,同时也成为维护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重要环节。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