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旱涝盐碱综合治理

编辑
所属类别:灌溉与排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旱涝盐碱综合治理
外文名称:

对旱涝和土壤盐碱化灾害同时存在和交错发生的地区所采取的水利和农业等各种治理措施。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平原地区,因受气候和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旱涝盐碱自然灾害,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其中黄淮海平原地区尤其严重。这一地区主要属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由于季风的影响,降水量的年变化和季节性变化都很大,旱涝灾害频繁,历史上河道多次变迁,地形多呈条状和碟状洼地,排水不畅,土壤积盐,地下水矿化度高,旱涝盐碱互为因果,交错发生。加上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灌排失调,耕作粗放,地下水水位上升和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加快,从而加剧了涝碱灾害。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对旱涝盐碱必须采取农业和水利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水利措施主要是运用工程和管理手段,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调节控制土壤水和地下水,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水分条件。具体措施主要有:

(1)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水能力,防治洪涝灾害。防洪时要注意蓄泄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

(2)健全排水系统,防治涝碱灾害。首先是修建骨干排水工程,打通大面积涝水出路;其次是完善田间排水沟网,并使之与骨干排水工程相连接,从而形成完整通畅的排水系统。排水方法一般有3种:①明沟排水,浅沟排地面水、深沟兼排地下水。②暗沟、暗管排水,主要是排地下水。③竖井排水,一般兼有降低地下水水位和利用井水灌溉的双重作用。

(3)发展灌溉,提高抗旱能力。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可采取渠灌、井灌或井渠结合灌溉。在自流引水灌溉时,往往由于渠道渗漏和灌水过多而抬高了地下水水位,引起灌区土地的次生盐碱化。因此,应注意实行计划用水,搞好渠道防渗,杜绝大水漫灌,控制灌水定额,尽量减少深层渗漏,同时应有健全的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宜于发展井灌或井渠结合灌溉,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又能调控地下水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

农业措施主要有:

(1)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平整土地,精耕细作。

(3)适当调整农业结构,选种耐盐作物。

(4)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减缓土壤蒸发,抑制土壤积盐。

对旱涝盐碱进行综合治理的措施,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已经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约1 800万hm2的耕地上,灌溉面积达到60%,除涝面积占易涝面积的70%,半数以上的盐碱地得到了治理。这一地区已成为中国粮食、棉花和油料的重要产区。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