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标准
视频
百科
专题
登录
注册
个人中心
退出
高级检索
图书
标准
图书
标准
视频
百科
专题
登录
注册
个人中心
退出
水力学、河流及海岸动力学
工程力学、岩土力学、工程结构及材料
水文与水资源
水利工程勘测
水利规划
水工建筑物
更多+
水力学、河流及海岸动力学
工程力学、岩土力学、工程结构及材料
水文与水资源
水利工程勘测
水利规划
水工建筑物
更多+
¥130.00
淮河中游河道水动力数学模型及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5.00
地下水动力学实验与习题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78.00
中国海洋能政策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2.00
河流工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8.00
珠江河口若干水利问题探讨与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2.00
黄茅海水沙运动研究与工程实践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98.00
实用水力瞬变过程(第三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6.00
松辽流域江河重要河道采砂控制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0.00
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过程与整体防护
中国纺织出版社
¥42.00
太湖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5.00
桥涵水文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9.00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有限差分法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ROUNDWATER FLOW——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查看更多 >>
¥58.00
胶凝砂砾石材料力学特性、耐久性及坝型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5.00
建筑材料检测与实验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8.00
土力学基本原理及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28.00
海洋土工程特性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6.00
环渤海耐氯盐水工混凝土技术规范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8.00
农村新型墙体材料选用手册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9.00
土木工程材料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8.00
混凝土统计损伤力学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9.00
岩土力学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2.00
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8.00
新型电池及电池材料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5.00
砂土非共轴性的空心扭剪实验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查看更多 >>
¥34.00
水文信息测报与整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3.00
工程水文与水力计算基础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8.00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2.00
水文分析与计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00.00
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报告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97.00
HydroBIM-水电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20.00
漳卫南运河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8.00
规划水资源论证要点分析与案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与保护实用技术指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5.00
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的水权水市场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4.00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控与修复实用技术指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5.00
旱情遥感监测理论方法与实践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查看更多 >>
¥32.00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78.00
玄武岩纤维水工混凝土及BFRP加固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6.00
基于多源数据的云南土壤墒情监测技术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8.00
TRT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与应用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8.00
工程测量实用教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5.00
河床组成勘测调查技术与实践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0.00
桥梁桩基检测技术与实例分析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8.00
土力学基本原理及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3.00
桥梁抗震设计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5.00
地形测量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8.00
灌区量水实用手册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4.00
土壤物理与作物生长模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查看更多 >>
¥34.00
水文信息测报与整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3.00
工程水文与水力计算基础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8.00
岩溶峰丛洼地植被生态需水计算及案例解析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2.00
水文分析与计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00.00
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报告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85.00
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报告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30.00
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报告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8.00
规划水资源论证要点分析与案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9.00
全国水库移民工作典型案例汇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8.00
浙江省河流规划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8.00
水利系统优秀调研报告(第十五辑)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9.00
国(境)内外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对比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查看更多 >>
¥36.00
水利工程概论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8.00
高海拔高地应力区水工隧洞及深斜(竖)井施工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5.00
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安全及经济运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1.50
广联达BIM实训教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30.00
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报告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8.00
TRT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与应用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28.00
中国混凝土面板堆石坝30年:引进·发展·创新·超越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08.00
平野苍流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5.00
建筑材料检测与实验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2.00
河流工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9.00
建筑工程识图与绘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5.00
工程制图理实一体训练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查看更多 >>
¥130.00
淮河中游河道水动力数学模型及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5.00
地下水动力学实验与习题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78.00
中国海洋能政策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2.00
河流工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查看更多 >>
¥58.00
胶凝砂砾石材料力学特性、耐久性及坝型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5.00
建筑材料检测与实验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8.00
土力学基本原理及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28.00
海洋土工程特性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查看更多 >>
¥34.00
水文信息测报与整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3.00
工程水文与水力计算基础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8.00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2.00
水文分析与计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查看更多 >>
¥32.00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78.00
玄武岩纤维水工混凝土及BFRP加固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6.00
基于多源数据的云南土壤墒情监测技术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8.00
TRT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与应用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查看更多 >>
¥34.00
水文信息测报与整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3.00
工程水文与水力计算基础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8.00
岩溶峰丛洼地植被生态需水计算及案例解析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2.00
水文分析与计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查看更多 >>
¥36.00
水利工程概论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8.00
高海拔高地应力区水工隧洞及深斜(竖)井施工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5.00
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安全及经济运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1.50
广联达BIM实训教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查看更多 >>
A水文
B水资源
C水生态水环境
D水利水电工程
E水土保持
F农村水利
G水灾害防御
H水利信息化
I其他
更多+
A水文
B水资源
C水生态水环境
D水利水电工程
E水土保持
F农村水利
G水灾害防御
H水利信息化
I其他
更多+
SL/T 460-2020
水文年鉴汇编刊印规范
¥98.00
SL/T 247-2020
水文资料整编规范
¥88.00
SL/T 784-2019
水文应急监测技术导则
¥40.00
SL/T 415-2019
水文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管理规范
¥40.00
SL 758-2018
水情预警信号
¥20.00
SL 759-2018
径流实验观测规范
¥0.00
GB/T 19705-2017
水文仪器信号与接口
¥0.00
GB/T 15966-2017
水文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
¥0.00
SL/T 777-2019
滨海核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28.00
GB/T 35580-2017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0.00
GB/T 34968-2017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0.00
GB/T 14848-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
¥0.00
SL 747—2016
采矿业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14.00
GB/T 32716-2016
用水定额编制技术导则
¥30.00
GB/T 32716-2016
用水定额编制技术导则
¥0.00
SL/Z 727—2015
流域综合规划后评价报告编制导则
¥14.00
SL/T 712-2021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
¥30.00
SL/T 466-2020
冰封期冰体采样与前处理规程
¥22.00
SL/T 800-2020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
¥50.00
SL/T 793-2020
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
¥38.00
SL 733—2016
内陆水域浮游植物监测技术规程
¥16.00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
¥20.00
SL 219—2013
水环境监测规范
¥56.00
SL/Z 479-2010
河湖生态需水评估导则(试行)
¥22.00
SL 764-2018
水工隧洞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38.00
SL/T 617-2021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
¥50.00
SL/T 618-2021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
¥62.00
SL/T 619-2021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64.00
SL/T 171-2020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28.00
SL/T 352-2020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138.00
SL/T 806-2020
水利水电工程水泵基本技术条件
¥32.00
SL/T 291-2020
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
¥56.00
SL/T 804-2020
淤地坝技术规范
¥56.00
SL 773-2018
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
¥98.00
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分级标准
¥12.00
黄土高原适生灌木种植技术规程
¥20.00
SL 335—2014
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范
¥26.00
SL 657—2014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
¥16.00
SL 665—2014
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
¥16.00
SL 534—201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
¥18.00
SL/T 533-2021
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40.00
SL/T 4-2020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48.00
SL 310-2019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62.00
SL/T 246-2019
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38.00
GB/T 21303-2017
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
¥0.00
GB/T 20203-2017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0.00
SL 334—2016
牧区草地灌溉与排水技术规范
¥20.00
灌溉水利用率测定技术导则
¥12.00
SL 767-2018
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
¥38.00
SL/T 808-2021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
¥24.00
SL/T 778-2019
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28.00
SL 775-2018
水电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规范
¥34.00
SL 762—2018
山洪灾害预警设备技术条件
¥20.00
SL 754—2017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22.00
SL 483—2017
洪水风险图编制导则
¥24.00
GB/T 32135-2015
区域旱情等级
¥18.00
SL/T 809-2021
水利对象基础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
¥70.00
SL/T 803-2020
水利网络安全保护技术规范
¥38.00
SL/T 801-2020
水利一张图空间信息服务规范
¥26.00
SL/T 797-2020
水利空间数据交换协议
¥24.00
SL/T 798-2020
水利信息产品服务总则
¥26.00
SL/T 799-2020
水利数据目录服务规范
¥24.00
SL/T 213-2020
水利对象分类与编码总则
¥24.00
SL/T 292-2020
水利系统通信业务技术导则
¥28.00
SL/Z 503-2016
水利单位管理体系 要求
¥49.00
水利统计通则
¥12.00
水利水电量和单位
¥18.00
SL 1—2014
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
¥20.00
SL 620—2013
水利统计基础数据采集技术规范
¥14.00
查看更多 >>
《联合国水会议宣言》
1977年3月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Mar del Plata)召开的联合国水会议,发表了《联合国水会议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的主要精神是通过合作开发,共同享用水资源。联合国水会议的目的是:交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经验;审议新技术;鼓励在水领域中进一步合作;探讨水资源规划和开发中的经济、行政和技术问题;研究制定水政策,避免在20世纪末发生全球性水危机。参加会议的有116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联合国有关机构和组织,跨政府组织,58个非政府组织以及几个解放运动组织的代表。提交会议的文件有:会议背景报告,联合国各个组织的报告,5个地区会议报告,合作建议“马德普拉塔行动计划”,秘书处专门报告以及各国代表的报告共250篇,另有技术报告215篇。这些报告的内容涉及水政策和规划目标、可用水评价、水质、水管理、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技术研究与开发、环境和卫生、洪水损失、防止干旱和水资源的利用等。《宣言》对进行地区合作、国际合作、资金筹措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地区合作有关国家与地区应采取合作措施,提供水资源的基本数据,筹建相应的机构。共有水资源的国家,在国际机构和其他组织的协助下,按有关国家的要求,审议共有水资源现行的和可能的管理技术措施,制定协调开发计划和协议。合作领域可包括规划、管理和预报等。合作的方式包括:①共同研究并提出报告;②建立有关的联合委员会;③实施联合教育和培训计划;④交流经验;⑤与有关政府协商,提供设备、资金和人员;⑥勘测水资源;⑦交换管理资料;⑧合作控制水污染并探索各种合作途径等。国际合作国际间合作开发共有水资源,必须建立在各国平等、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并以平等利用共有水资源作为促进团结和合作的手段。建议的内容包括:①国际法律委员会首先汇编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②在未达成协议之前,按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开发和管理共有水资源;③敦促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和有关专家,加速编制环境方面的工作原则草案,作为各国保护和开发共有水资源的准则;④联合国成员国应遵守经济社会理事会1033号决议,实施有关建议;⑤重视国际水法专家的作用;⑥交流按法律程序解决有关争执问题的经验;⑦充分利用联合国系统,收集资料与交流经验。资金筹措《宣言》建议对水资源的开发应加速资金的周转并给以长期优惠条件。富裕的国家应在自愿的基础上对跨地区、跨政府经营给予支持,并建议各国动员国内财源,使用当地人力、物力和工艺,减少工程投资,并支持投资少、见效快的民办水利工程。同时呼吁国际机构,例如世界银行及地区的开发银行为其负责地区的工程筹措资金,协调开发计划的政策和活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宣言》建议发展中国家在水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加强合作。合作方式有:①建立信息机构;②专家互访;③确定开发地区的先后顺序;④举办示范工程;⑤鉴定技术合作项目和开发计划,实行人员培训和技术转让;⑥研制廉价的设备和工艺,对水资源进行评价。《宣言》的精神对以后的国际水资源合作,完善水资源管理产生了长期的影响,根据“马德普拉塔行动计划”,1981年发起了国际饮水供应和卫生十年。以联合国水会议为起始,经过1992年国际水和环境会议发表并在同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原则的努力,并日益取得共识。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中国防汛抗旱工作的最高组织机构,负责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防汛抗旱工作,简称国家防总。国家防总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负责人组成,总指挥由国务院领导担任,副总指挥由水利部部长和国务院副秘书长担任。国家防总办公室设在水利部。国家防总原名为中央防汛总指挥部。1950年6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由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担任。其后,邓子恢、谭震林、李先念、李鹏先后担任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1988年,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更名为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任总指挥。1992年,国务院又将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更名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务委员陈俊生、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先后担任总指挥。1998年,国务院对国家防总组成单位作了调整。国家防总由水利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农业部、卫生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民用航空总局、中国气象局和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等17个单位组成,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任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国务院副秘书长马凯任副总指挥。国家防总于每年汛前和汛后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分析形势,部署工作。遇到重大汛情和严重旱灾时,召开全体成员会议或紧急办公会议,研究应急对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国家防总负责制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的防御洪水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长期以来,在与历次水旱灾害斗争中,国家防总统一指挥,科学调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网址:http://sfdh.chinawater.com.cn
水灾
洪水灾害、内涝灾害和渍害。在中国古代洪涝是不分的,及至后来修筑了堤防、围垸等防洪工程,天然来水受到人为的分割,逐步有了洪涝之分。一般认为河流漫溢或堤防溃决(称“外水”)造成的灾害为洪灾;当地降雨过多,长久不能排去的积水(称“内水”)造成的灾害为涝灾。由于“内水”和“外水”是相对的,因此很难严格区分,在世界其他国家,不论“内水”、“外水”,严重受淹的都称洪水(flood)。涝是地面受淹,而渍主要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土壤水分经常处于过湿状态。单纯的渍造成的灾害称为渍害。由于涝和渍在多数地区是共存的,如水网圩区、沼泽地、平原洼地等既易涝又易渍,因此在这类地区又难以分开,统称涝渍灾害。水灾是自然界的一种异常现象,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早已存在了,然而灾害必须伴随人类社会才能发生。同时,人类活动的结果也会影响到相对平衡的自然环境,使灾害变得更为严重。洪灾按其形成的自然原因又包括:强度较大的降雨产生的暴雨洪灾;因积雪融化而产生的融雪洪灾;在高寒地区,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或因河势水流变化,挟冰下泄,形成冰塞或冰坝,导致河水泛滥而产生的冰凌灾害;因连续降雨或大雨,沟谷和坡地含有大量水分的泥沙、石块骤然下泄而产生的泥石流灾害;水库坝体或其他挡水建筑物瞬时溃决而产生的溃坝灾害;沿海地带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所引起的海面风暴潮灾害。中国水灾中国水灾频繁,有100万km2土地遭受洪涝威胁,其中暴雨洪灾占第1位。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以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最为严重。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6~公元1949年,中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 092次。在1949年前的2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 500多次,改道26次;1933年8月大水,决口54处,淹地110万hm2,360多万人受灾,死亡1.8万人。公元前185~公元1911年,长江共发生洪涝灾害214次;1870年大水,嘉陵江中下游及长江干流重庆至宜昌间两岸的城镇全部受淹,荆江河段南岸冲开松滋口门,北岸监利堤防溃决,洞庭湖、荆北平原地区尽成泽国,武汉在长江与汉水汇合地区大部被淹。1924~1949年,长江发生水灾11次,1931年洪水,自沙市至上海沿江城市大部被淹,333.3万hm2农田、2 855万人受灾,死亡14.5万人。1400~1900年,淮河共发生水灾350次,1931年洪水淹地513.3万hm2,死亡7.5万多人。1368~1948年,海河共发生水灾387次,6次洪水波及北京,1917年和1939年天津市被淹。1915年,珠江水系的北江、西江同时发生大水,52万hm2农田受淹,失收30万hm2,广州市水淹7 d,受灾人口300万人。1932年松花江大水,哈尔滨市进水。根据1950~1990年41年资料统计,全国平均每年农田受灾面积780万hm2,成灾面积430.8万hm2;平均每年倒塌房屋190万间,因水灾直接死亡人口5 500人。在此期间灾情较重的年份有:1954年,长江流域大水,被淹耕地313.3万hm2,受灾人口近2 000万人,但经大力抢护防守,保证了荆江大堤、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同年,淮河流域6~9月大水,农田被淹526.7万hm2,经过抢护,也确保了沿淮主要城镇、工矿企业和交通干线的安全。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连降暴雨,南部各河相继漫溢,溃决淹地380万hm2,冲毁京广、石德铁路75km,经济损失60多亿元,经过分洪等措施,保证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1975年8月上旬淮河流域降特大暴雨,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冲毁铁路约31km,淹没农田119万hm2。1977年黄河中游地区连降3次暴雨,延安市被淹,潼关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大流量,还造成大量水土流失,黄河龙门、渭河华县、汾河河津、洛河 头4站总沙量达16.8亿t,超过黄河年平均输沙量。1981年四川盆地降暴雨,138个县市受灾,117万hm2农田受灾,成渝、成昆、宝成铁路中断,直接损失达25亿元以上。1985年7~8月,东北地区连续遭受台风袭击,各大江河水位迅涨,辽宁、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总计淹地720万hm2,粮食减产100多亿kg,辽河油田、辽阳化工厂等工矿企业被迫停产,沈阳至丹东铁路一度中断。 进入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主要江河多次发生接近20世纪发生过的特大洪水。长江流域继1991年太湖流域和中下游大水之后,先后发生了1994、1995和1996年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大洪水,1998年又发生了全流域特大洪水;珠江流域1994年发生西江、北江流域50年一遇洪水,1998年西江发生仅次于1915年的特大洪水;闽江在1992和1998年分别发生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大洪水。淮河流域中下游1991年发生大洪水。嫩江流域1991年曾发生较大洪水,1998年嫩江和松花江发生了超历史记载的最大洪水。洪灾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大,如1954年江淮大范围的水灾,对国民经济各部门造成重大损失,并且影响到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迫使部分工业特别是轻纺工业部分停产。随着人口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和个人资产的不断增加,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上升。1991年淮河、太湖大洪水时,淮河流域受灾人口5 243万人,农田受灾552万hm2、成灾402万hm2,直接经济损失339亿元;太湖流域受灾人口1 435万人,农田受灾69万hm2、成灾45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18亿元。1998年大洪水,全国农田受灾2 229万hm2,成灾1 378万hm2,直接经济损失2 551亿元。中国20世纪50年代单位面积水灾综合损失指标为2 190元/hm2,至80年代增长到12 120元/hm2,90年代达20 000元/hm2以上。世界水灾美国约有7%的土地受洪水威胁,20世纪曾有15年遭受严重洪水灾害,遭灾年每年的经济损失均超过5亿美元,其中1972年水灾损失达65.5亿美元,死亡105人。1993年密西西比河发生20世纪最大的洪水,洪灾损失估计达150亿美元,54 000人无家可归。美国水灾损失约占其国内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90%。原苏联受洪水威胁地区,以欧洲北部和远东最为严重,水灾的年平均损失约为1.5亿卢布。印度北部和恒河平原易遭洪水泛滥,全国年平均水灾损失27亿卢比,1975年比哈尔邦的洪水损失达50亿卢比。日本有10%的土地易受水灾,年平均水灾直接损失0.53亿美元。欧洲多瑙河沿岸8个国家,有1.9万km2的土地和沿岸许多城市均受洪水威胁。据全世界179个国家1963~1992年的资料统计,洪水包括热带风暴引起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分别占15种自然灾害的62%和52%。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水灾害的成灾次数、受灾人口和面积,以及灾害的经济损失均居首位。
黄河
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参见彩图Ⅰ—30),因河水浑而色黄得名,是世界著名的多泥沙河流。在中国古籍中称“河”,《汉书》里始有“黄河”之名,为“四渎之宗”。黄河流域位于32°~42°N,96°~119°E之间,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界阴山,南至秦岭。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形成3个自然阶梯。西部青海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 500~6000m,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 282m,是黄河流域的最高点;中部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海拔1000~2000m;东部太行山以东至滨海为冲积平原和鲁中丘陵,平原海拔在100m以下,鲁中丘陵海拔400~1000m,泰山主峰海拔1 524m。 黄河水系示意图 Ⅰ—30 九曲黄河殷鹤仙摄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参见彩图Ⅰ—28),穿过芒尕峡谷,向东进入扎陵湖和鄂陵湖,过玛多折向东南,绕积石山(阿尼玛卿山)向西北流,经兴海县向东流,过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和青铜峡,流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平原和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到托克托县河口镇折向南流,穿行山西省、陕西省黄土高原峡谷,达潼关后再向东流,至河南省小浪底出峡谷,到桃花峪进入华北大平原,由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见图)。干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自治区,干流全长5 464km,流域面积79.5万km2,其中包括闭流区4.2万km2。 Ⅰ—28 黄河源——约古宗列曲陈维达摄 黄河干流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长3 472km,流域面积42.8万km2,落差3 496m,水能蕴藏量丰富;从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为中游,长1 206km,区间流域面积34.4万km2,落差890m,是黄河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区;自桃花峪到入海口为下游,长786km,区间流域面积2.3万km2,落差94m,上宽下窄,堤距最宽处20km,最窄处仅0.4km。下游因长期泥沙淤积,河床逐步抬高,形成“地上悬河”(参见彩图Ⅰ—33),依靠两岸堤防束水行洪(参见黄河防洪)。全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一级支流76条,较大的有:四川省汇入的白河(参见彩图Ⅰ—29)、黑河,甘肃省汇入的大夏河、洮河、湟水、祖厉河,宁夏回族自治区汇入的清水河,内蒙古自治区汇入的大黑河,陕西省汇入的窟野河、无定河、渭河,山西省汇入的汾河,河南省汇入的伊洛河、沁河,以及山东省汇入的大汶河等。 Ⅰ—33 黄河悬河(河南开封柳园口)殷鹤仙摄 Ⅰ—29 白河由四川若尔盖流入黄河处风光董保华摄 黄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西北部气温低、降水量少,东南部气温高、降水量多。流域内年平均气温-4~14℃,据1950~1997年降雨系列统计,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452mm,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为580亿m3。黄河水少而沙多,干流龙门、渭河华县、洛河 头、汾河河津等4站平均年输沙量16亿t,陕县年平均含沙量达36.6 kg/m3,干流龙门站1966年7月18日最高达933 kg/m3,均居世界大河之冠。黄河泥沙的来源地区比较集中,有明显的“水沙异源”特点,河口镇以上来水量占全河53%,而来沙量仅占9%;河口镇至潼关间,来水量占37%,来沙量占89%;潼关以下来水量占10%,来沙量占2%。通过花园口下泄的泥沙,平均每年约有4亿t淤积在河道内,其余泥沙除少量随引水进入灌区外,大部分淤积在河口三角洲或送入深海。河床每年抬高约7~10 cm,20世纪末滩面一般已高出堤外地面4~6m,部分河段达10m。河口逐年向海域延伸,平均每年造陆约30km2。 黄河较大的洪水多由暴雨形成,常发生在7~8月间。1843年的特大洪水,陕县洪峰流量达36000m3/s。1958年的大洪水,花园口洪峰流量达22 300m3/s,是黄河下游大堤的设防标准。黄河干、支流水能理论蕴藏量40 550MW,可开发量33 440mW,上中游是中国十二大水电基地的组成部分(参见黄河上游水电基地、黄河中游水电基地)。干流河道除青铜峡至河口镇段一般可通航木船外,其余河段均难以通航。2000年流域内有人口1.1亿人,耕地1 314万hm2。流域内降水虽偏少,但雨热同期,适宜于农林牧业生产。上中游多为天然牧场,是中国羊毛、皮革及畜产品的重要产地。中下游盛产小麦、玉米、棉花,河口水产丰富,是对虾产地。全流域矿产资源丰富,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46.5%,原煤产量已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石油储量占全国的26.6%,其中河口胜利油田是中国的第二大油田,20世纪90年代陕北发现了特大型天然气田。从公元前602~公元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曾发生大改道26次,重大改道6次,河南、山东两省深受其害,并波及河北、天津、安徽、江苏4省(直辖市),给这些地区带来深重灾难。除汛期洪水灾害外,内蒙古和山东河段还经常发生冰凌洪水灾害。黄河流域不仅水灾频繁,而且时常出现连年大旱。1368~1949年的582年中,黄河流域出现大旱的年份达107年,平均每5年一遇(参见水灾、旱灾)。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中国历史的繁荣与发展与黄河有密切的关系。1949年以来,先后3次进行黄河下游堤防的全面加高培厚工程,开辟了北金堤分(滞)洪区、东平湖分洪工程,兴建了以防洪为主的三门峡、小浪底(参见三门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陆浑、故县等干支流水库,初步建成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使过去频繁决口、改道的黄河下游,50年来得以安度伏秋大汛。到2000年底,全流域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库2 867座,总库容约617亿m3,干流已建成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青铜峡、三盛公、万家寨、天桥、三门峡和小浪底12座大型水利水电枢纽,总装机容量达9000mW,年发电量336亿kW·h。黄河沿岸修建了多处引黄灌区,较大的有:内蒙古河套灌区,宁夏青铜峡灌区以及河南、山东引黄灌区等。黄河上中游还建有景泰、固海、红寺堡、东雷和尊村等高扬程灌区。全流域灌溉面积已达566万hm2;为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矿企业提供水源;还解决了农村30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已达53%。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0%。展望未来,河床将继续淤积抬高,悬河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下游频繁断流,水污染加剧,黄土高原特别是多沙、粗沙区的治理程度仍然较低,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很严重。黄河治理开发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986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通过,同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34号公布,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根据2000年10月31日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决定》进行了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包括总则、养殖业、捕捞业、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法律责任和附则,共6章50条。总则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渔业工作;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国家鼓励渔业科技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外国人、外国渔业船舶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从事渔业生产或渔业资源调查活动,须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并遵守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对外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养殖业国家鼓励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充分利用适用于养殖的水域、滩涂发展养殖业;国家对水域利用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可以用于养殖业的水域和滩涂;单位和个人使用国家规划用于养殖业的水域、滩涂的,使用者应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养殖证;从事养殖生产,不得造成水域的环境污染;国家建设征用的集体所有的水域、滩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征地的规定办理。捕捞业由国家确定渔业资源的总可捕捞量,实行捕捞限额制度;关于内海、领海、江河、湖泊等捕捞限额总量,由各级政府确定,并逐级分解下达;制造、更新改造、购置、进口的从事捕捞作业的船舶,必须经渔业船舶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下水作业。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其管理的渔业水域统一规划,采取措施,增殖渔业资源,并据国家有关规定向受益单位和个人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不得在禁捕区和禁渔期进行捕捞,不得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和网具进行捕捞;在鱼、虾、蟹洄游通道建闸、筑坝,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建造过鱼设施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用于调蓄、灌溉等功能的水体,有关部门应确定渔业生产所需的最低水位线;禁止围湖造田;进行水下爆破、勘探、施工作业,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作业单位应事先同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协商,采取防止或减少对渔业资源损害的措施;造成渔业资源损失的,由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有关作业单位赔偿。法律责任对使用破坏渔业资源的渔具、网具的,对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和销售非法捕捞物的,对偷捕、抢夺他人养殖的水产品的,对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的,对无养殖证从事养殖、无捕捞许可证擅自捕捞的等,均应根据相应规定分别给予行政的或法律的处罚。对外国人、外国渔船违反本法规定,擅自进入中国管辖水域,从事渔业生产或渔业资源调查的,将视其情节轻重依法处理。附则规定本法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图们江
中国与朝鲜界河。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东麓,流向东北,至中国图们市转向东南流,在珲春市防川“土”字界碑为中朝国界,以下沿朝鲜、俄罗斯边界流约15 km,注入日本海(见图)。干流全长505 km,其中490 km为中朝两国界河。图们江流域面积3.32万km2,中国境内为2.26万km2,占总面积的68%。中国侧汇入的较大支流有海兰江、嘎呀河、密江和珲春河;朝鲜侧汇入的较大支流有西头水、延面川、城川江、会宁川和五龙川等。干流自河源至南坪段,江水穿行于崇山峻岭,森林茂密,人烟稀少,两岸多悬崖峭壁,河深水急,河床多大块石。南坪至嘎呀河口段,江水穿流于低山丘陵与山谷盆地相间地段,江道弯曲,宽窄不一,洪水时,窄深段水面宽200~250 m,开阔段达1 000 m。嘎呀河口以下河段,江道进入珲春河谷平原区,两岸地势开阔低平,主流左右摆动,河床不稳定,江岸被冲刷坍塌,江中多汊流、沙洲和江心岛。图们江流域年降水量500~700 mm。珲春市圈河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9.2亿m3,中国境内水量为51.9亿m3。水能理论蕴藏量765 MW。干流左岸中国境内现有耕地14万hm2,水田占36%;林地11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74%,木材蓄积量2.4亿m3,是中国重要的森林工业基地。此外,煤炭资源和铜、锌、铅等矿藏亦具开采价值。流域内建有水库、电灌站以及灌溉工程。图们江中国侧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图们江流域工矿业发达,城市段河水污染较重。 图们江水系示意图
莱茵河
欧洲大河之一,欧洲最大的水运动脉。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圣哥达峰下,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荷兰,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见图)。干流全长1 320km,流域面积22.4万km2,其中德国境内流域面积16万km2。瑞士巴塞尔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河床坡度大,呈阶梯状,为高山型河流。此河段春夏季由冰雪融水补给,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德国与瑞士接壤的博登湖以下,左岸有阿勒河汇入,水量增加,巴塞尔处年平均流量1000m3/s,年最高水位出现在6~7月。巴塞尔到波恩为中游,其中巴塞尔到美因茨一段河流,蜿蜒于宽广的阶状谷地中,为著名的上莱茵低地,河床坡度较小,河道弯曲,经裁弯取直治理,定期进行疏导,通航便利;美因茨到波恩,河流穿过片岩山地,河床变窄,流速增加。波恩以下为下游,河流进入德国西部平原和荷兰低地,河口地区汊道发育。莱茵河主要支流左岸有阿勒河、摩泽尔河,右岸有内卡河、美因河、兰河和鲁尔河等。 莱茵河水系示意图 莱茵河上游春夏冰雪融化,水量增多,下游冬季降雨丰沛,河口年平均流量2 500m3/s,年入海水量约790亿m3。莱茵河水利发达,水运便利。修建了大量运河、水闸、堤防、水库、水电站等。干流巴塞尔以下886km可通航,科隆以下可通一般海轮。因有运河与多瑙河、塞纳河、罗讷河、马斯河、埃姆斯河、威悉河、易北河等相通,是瑞士、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重要航道并沟通北海、黑海与地中海,成为贯通欧洲南北的大动脉。干支流有较丰富的水力资源,建有水电站几十座,装机7 330mW,年发电量达272亿kW·h。沿河两岸,居民和工业城市密集,重要城镇有瑞士的康斯坦茨、巴塞尔,德国的美因茨、威斯巴登、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和荷兰的鹿特丹等。莱茵河是一条水患频繁的河流,1814~1955年的142年中,有69次洪水的水位高出科隆地面8m。莱茵河洪峰流量来自阿尔卑斯山区的大量降水和冰雪融水。巴塞尔上游河段河床较低,一般没有大水泛滥,博登湖可以调节山区洪水。巴塞尔到美因茨河段靠堤防保护。波恩以下的下游堤防高3~5m,总长300km,保护约600km2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莱茵河水体受到污染,部分河段缺氧,水质恶化,有欧洲最大“下水道”之称。为了治理水污染,该河沿岸各国于1963年成立了防止莱茵河污染国际委员会,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
湟水
中国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湟水名称始于汉代,宋代又称宗河、邈川水。位于青海省东部,西临日月山,北依祁连山,南隔拉脊山与黄河干流为邻,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流域总面积32 863km2,其中青海省29 063km2,占88.4%;甘肃省3 800km2,占11.6%。湟水分为湟水干流和主要支流大通河,其流域面积分别为17 730km2(其中青海为16 120km2)和15 133km2。总人口280万人,耕地约40万hm2,90%分布在湟水干流。 湟水水系示意图 由于地质构造的制约和水系发育的综合结果,形成祁连山、达坂山、拉脊山与大通河、湟水干流的“三山两谷”。祁连山与达坂山之间为大通河狭长条状谷地,山高谷深,林草繁茂,人烟稀少,水资源丰富,具有青藏高原的特点。达坂山与拉脊山之间为湟水干流宽谷盆地,黄土深厚,人口比较稠密,水资源短缺,呈现出黄土高原特点。由此形成了流域内干流与支流并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迥然不同的两种地理景观区。湟水干流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河源海拔4 200m,干流全长374km;流经湟源、湟中、西宁、互助、平安、乐都、民和等县(市),于甘肃永登县傅子村注入黄河,入黄海拔1 565m(见图)。流域内为干旱半干旱气候,河川径流由降水和融冰雪水混合补给,湟水干流与大通河汇合口以上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1.5亿m3,80%集中于5~9月,多年平均输沙量2 050万t。湟水干流水系发达,有百余条大小支流汇入。各支流在源头至脑山地区水质大都较好,含沙量小,而流到浅山地区后,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较大,水质变差。湟水干流地区水利开发始于西汉,是青海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34处,库容100万m3以上的水库24座,灌溉面积10万hm2。湟水干流地区土地只占全省面积的2%,而人口和耕地都超过全省的一半,集中了全省大部分工业企业,省会西宁市位于流域中游。各行业年总用水量已超过10亿m3,水资源利用率占湟水干流的50%以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浅山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型水资源短缺,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水质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西宁段及其以下尤为严重。湟水最大的支流大通河位于湟水流域的北部,呈长条状贯穿于祁连山和达坂山之间,于青海民和县享堂注入湟水。大通河和湟水干流相比,河道长,水量大,水质也好;大通河与湟水干流汇合口以上多年平均径流量30.05亿m3,水资源较为丰富而本流域开发利用程度较低。青海、甘肃两省在实施和规划跨流域调用大通河水资源,已经实施的有甘肃省的“引大入秦(秦王川)”工程,设计年调水量4.43亿m3;甘肃省的“引硫(硫磺沟)济金(金昌市)”工程,设计年调水量0.4亿m3左右;规划有“引大济湟(水)”、“引大济西(西大河)”等工程。
查看更多 >>
更多+
中华治水故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水情教育视频
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汇报宣传片全版
南水北调
国之重器-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