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广东水利

编辑
所属类别:广东水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广东水利
外文名称:

概况

广东省(简称粤)位于中国华南沿海,地处109°40′~117°20′E、20°08′~25°32′N之间。全省陆地面积17.8万km2。广东省大陆海岸线长3 368 km,岸线曲折,条件复杂,高地和低地相间、山地和丘陵直逼海滨,形成多种类型的海岸,如山地丘陵湾海岸、台地溺谷海岸、沙坝潟湖海岸、三角洲平原海岸等。沿海港湾众多,多良港;沿海和近海岛屿罗列,仅珠江口外大小岛屿就近200个。广东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台风频繁,多年平均年降雨量达1 777 mm,河川径流量1 921亿m3,水资源总量1 936亿m3

广东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人口分属53个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超过总人口的99%。少数民族主要有瑶族、壮族、满族、回族等。2000年底广东省辖21个地级市、48个市辖区、31个县级市、42个县、3个自治县。全省人口为8 642万人,耕地面积312万hm2,人均0.468亩。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9 506.0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0.3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 853.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 662.68亿元(当年价)。

水系及水资源

广东地势复杂,有较宽广的平原台地和沿河冲积平原,但大部分地方为丘陵地和山地。全省河流众多,除珠江水系各河经大型的三角洲入海外,独流入海而流域面积超过100 km2的河流共有47条(参见彩图Ⅲ—19)。

Ⅲ—19.广东省水系及工程分布示意图

广东水资源总量统计年均值为4 331亿m3,其中境内产水量为1 936亿m3,入境水量为2 395亿m3,相应统计变差分别为0.32和0.21。径流量年内分布一般4~9月和10月~翌年3月两个相等时段各占75%和25%。水资源地理分布,境内产水量以径流深计,东部沿海量1 289 mm,雷州半岛665 mm。入境水量年平均达2 395亿m3,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年水量达2 250亿m3

境内水资源控制能力,以蓄水量计已建水库总库容为380亿m3。其中东江流域水库可控的水量占全域总水量的56%,总库容达到174亿m3。全省供水总量1999年达到458亿m3,其中工业及城镇供水为164亿m3(珠江三角洲占65%)。

广东省水环境状况从历年对1 650 km河段水质监测对比中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末期Ⅰ~Ⅱ类水占90%以上,余为Ⅲ类。1997年则大部分降为Ⅱ~Ⅲ类水,枯水期Ⅱ类水占73%,丰水期Ⅲ类水占51%。全年个别河段交叉出现少量的Ⅵ类、Ⅴ类水,无Ⅰ类水。控制水分类别的主要污染要素是有机污染物,以年排入量计面源约占80%,多发生在丰水期,点源占约20%,全年发生。2000年度全省废污水排放量达88亿m3(不包括火电厂直流冷却水),是全国的排污大省。全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仍然较低,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水体,使江河水质受到很大的影响,对地下水水质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水旱风灾害

广东濒临南海,地势北高南低,地处亚热带,省内河流众多,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韩江四大江河。高温、湿润、多雨,常遭暴雨、台风和风暴潮的袭击,洪涝风灾害频繁,秋冬春等季节易出现旱情。海洋性气候显著且维持时间长,雨季和干季十分明显,降雨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丰富的水量集中在汛期,易发洪水。每年4~10月为主汛期,前汛期4~6月,降雨多为锋面雨,后汛期7~10月,降雨多为台风雨,年平均降雨量为1 777 mm。广东省也是西太平洋台风登陆中国的主要地区,平均每年登陆的台风为9.5个,其中登陆广东的就有3.5个。

20世纪90年代,广东水旱风灾害的损失平均每年超过100亿元,比50年代年均损失多几倍。据1991~2001年共11年的灾情统计,全省因洪涝风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151.24亿元(平均每年损失104.66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86.372元(平均每年损失7.852亿元)。

由于广东所处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广东省的水旱风灾害具有以下特点:①发生频率高,受灾范围广。可谓“十年九涝,三年两旱,两年三次台灾”。②出现灾害时期长。广东的汛期一般为每年的4~10月,长达7个月,但有的年份,3月份甚至更早就可以发生较大洪水;渐进性的干旱灾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③群发性显著。年内水、旱、风灾害交替肆虐,有时洪涝和干旱都很突出,或出现规模不同的此旱彼涝,或干旱之后再并发台风暴雨和风暴潮;④台风、洪水灾害突发性强。风灾和风暴潮灾害突发性强,往往在几小时内就酿成巨大灾害;洪水灾害,特别是山洪暴发突发性很强,短历时之强度暴雨是形成山区小面积山洪暴发的主要原因。⑤成灾强度大。⑥城市洪涝和城市缺水日益突出。城市化使水灾经济损失中城市工交商贸方面所占比重急剧增长;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猛增,出现供水匮乏,遇到干旱年份问题更加突出。

广东的旱灾主要有3种类型,即农业干旱、城市缺水及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广东主要农作物是双季水稻,故干旱主要有春旱和秋旱。一般当汛期来得较迟,影响早稻春耕便形成春旱;汛期提前结束,影响晚稻用水,便形成秋旱。广东春旱发生机会较多,秋旱次之。全省许多地方把冬种(小麦和杂粮)当作一造,因此也出现冬旱问题。由于广东省前汛期降雨带由北向南推移,后汛期主要是台风降水,因而在地区分布上,春旱自北向南逐渐加重,而以雷州半岛最为突出;秋旱则正好相反,北重于南。城市缺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实质上都是水资源问题。

水利发展

治水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1979年以来,广东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广东水利建设和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①1950~1952年,进行堵口复堤,联围筑闸,修复水利。②1953~1957年,发展灌溉排涝工程,开展前期工作。③1958~1966年,大中小型工程结合,水利建设大发展。④1966~1976年,水力发电发展迅速。⑤1979年以来,广东水利建设开创了崭新的局面,突破了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旧模式,实现了从“农民的事业”到“全民的事业”,从水利吃国家的“大锅水”的恶性循环到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入产出的机制;施工上从人挖肩挑的“人海战术”、季节性突击行为到大面积推行机械化、专业队长年施工为主的转变。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兴建了一批重点水利基建项目,完成了东深供水工程二期、三期扩建,东江太园泵站、北江大堤加固、天堂山水利枢纽、飞来峡水利枢纽、大河水库等重点工程。

广东水利通过因地制宜、民办公助、综合治理和开发,现在建成了一大批水利水电工程,形成了防洪、防潮、排涝、灌溉、发电、供水、航运、压咸等多功能水利水电工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中,全省水利投入497.4亿元。建成大、中、小型水库6 435座,总库容381亿m3,其中大型水库29座,总库容252.3亿m3;中型水库274座,总库容74亿m3;小型水库6 132座,总库容54.62亿m3。建成水闸5 348座,其中大型水闸87座,中型水闸292座,小型水闸4 969座。机电排灌装机141万kW。引水工程54 318处,引水流量1 594 m3/s。修建江海堤围总长1.7万多km,其中万亩以上江海堤围354条,堤长6 521 km。水电装机容量4 012 MW,其中小水电装机2 870 MW。打井6 623眼。这些水利工程设施的建成和发挥效益,初步控制了历史上严重而频繁发生的水、旱、潮、咸、渍等自然灾害,为广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防洪安全和水源保证,形成了较好的生产和投资环境。

防洪排涝

按照“上蓄、中防、下泄”的治水方针,以珠江三角洲为治理重点,实行堤库结合、蓄泄兼施,综合治理,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广东在兴建一大批如新丰江、鹤地、高州及飞来峡等防洪蓄水工程的同时,大力开展加固堤围,整治堤系,联围筑闸,全省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防御洪潮能力的江海堤系,使易洪易涝地区2 322万人口、113.73万hm2耕地得到保护。列入国家确保的全省最大的堤防——北江大堤,从1950年开始不断进行整修加固,特别是自1983年起,对全长63 km的大堤全面加固,防洪标准从原来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并与飞来峡水利枢纽联合调度运用,可防御北江200年一遇洪水,捍卫着广州及珠江三角洲数千亿产值和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大批机电排灌工程的建成使渍涝严重地区得到整治,珠江三角洲做到10年一遇24h暴雨不成涝。蓄水工程、堤防工程与排涝设施有机结合,基本控制了一般的洪涝灾害。

灌溉及城乡供水

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改变了广东缺水易旱的局面,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65.2万hm2增加到199.02万hm2,旱涝保收农田达到154.67万hm2。通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雷州半岛等地原是历史上有名的苦旱地区,现在灌溉用水基本得到保证,荒山变良田,单造变双造,低产变高产。

广东水利系统积极发展城乡供水事业,为城乡提供充足的水源保证。全省已建成供水工程1 356座,日供水量达545万m3。为解决香港用水而兴建的东深供水工程于1965年3月1日建成正式对港供水,并于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进行了3次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的工程扩建。向香港、深圳年供水能力达到17.43亿m3。全省累计共解决了292万人的饮水困难,其中1979年以来解困的为255.98万人。

水力发电

广东水力资源丰富,50年来共兴建水电站6 000多座,总装机容量4 012 MW。先后建成了新丰江、枫树坝、流溪河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通过实行“自建、自管、自用”和“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等政策,实施省人大小水电议案,小水电发展迅速,全省小水电装机容量达2 870 MW,占全部水电装机容量的71.5%。3批农村电气化县33个县(市)相继通过验收,达到农村初级电气化标准。

水土保持

经过50年的综合治理,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15万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4%,特别是1979年以来,通过省人大立法程序提出治理韩江、北江、东江水土流失和11条江河整治等议案以及水土保持后续议案,突出治理重点,加大治理力度,并加强执法监督,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93万hm2,占治理面积总数的30%。

农田水利

通过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199.02万hm2;旱涝保收农田154.67万hm2,为广东农业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0年来,通过实施省人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议案,使一批病险水库安全达标,消除了隐患。

内河航运

据初步核定,全省内河航道13 696 km,其中Ⅰ~Ⅶ级航道6 132 km,Ⅷ~Ⅸ级航道3 722 km,其他航道3 842 km。

科教兴水

通过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粤、科教兴水战略,有力地促进了科教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了水利高新技术的含量,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基本形成了普通大专(委托代培)、职工大专、普通大专、职工中专(包括函授中专)、水利电力技工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教育培训网络。一大批科技成果已转化为实现的生产力。90年代以来,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5项成果获省水利厅科技进步奖;还有13个项目获得了省农业技术推广奖。

依法治水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0多年来,实现了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治水、管水到逐步走上依法治水、管水的转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出台了近20个省级水法规。水法规的颁布制定、水政执法队伍的建立,使各项水事活动走上法制轨道,依法加强水政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格局逐步形成。

机构与队伍

根据广东省政府办公厅2000年5月13日颁发的《印发广东省水利厅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广东省水利厅是主管水行政的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水行政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拟订水利工作的政策、法规,并监督实施。

(2)拟订水利工作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主要江河的综合规划并监督实施。

(3)统一管理水资源(含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负责拟订全省水长期供求计划、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组织有关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和防洪论证工作,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发布省水资源公报,负责管理全省水文工作。

(4)拟订节约用水政策、编制节约用水规划,制定有关标准,主管和监督节约用水工作。

(5)按照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拟订水资源保护规划并实施监督管理;负责水功能区的划分和向饮水区等水域排污的控制;监测江河水库的水量、水质,审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

(6)组织指导水政监察和水行政执法,协调并仲裁部门间和各市、县间的水事纠纷。

(7)拟订水利行业的经济调节措施,对水利资金的使用进行宏观调节;指导水利行业的供水、水电及多种经营工作;研究提出有关水利的价格、税收、信贷、财务等经济调节意见。

(8)编制、审查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组织重大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组织拟订水利行业技术质量标准和水利工程的规程、规范并监督实施。

(9)组织、指导水利设施、江河水域及其岸线的管理与保护,组织、指导大江大河、河口和滩涂的综合治理和开发,负责水库、水电站大坝的安全监督。

(10)组织、指导农村水利工作,组织协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水电电气化和农村乡镇供水、人畜饮水工作。

(11)组织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负责制定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规划,组织、指导水土流失的监测和综合防治。

(12)管理监督水利工程(含以水利为主、兼顾发电的水电工程),组织建设和管理大中型水利工程,指导水利队伍建设。

(13)负责水利系统的科技教育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及外事工作,负责对香港供水业务管理和指导澳门特别行政区供水工作。

(14)承担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广东省水利厅内设10个职能处(室),省水库移民办公室、省防汛防风防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挂靠水利厅,厅直属行政单位有水利水政监察总队。水利厅直属单位有:水文局、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江大堤管理局、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韩江流域管理局、珠江河口管理局。

展望

广东水利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全省的社会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防洪保安标准比较低。部分河流尤其是洪水较大的西江尚无防洪控制工程;江海堤防标准普遍偏低,捍卫万亩以上堤防达标率仅50%;大中型水库30%未达到水利部颁布的防洪标准,小型水库94%需要加固;部分河道淤积严重,入海口门不畅,影响泄洪纳潮畅通;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偏低;三防指挥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水资源调配手段有限。广东省枯水期水量只有年径流量的15%~30%,许多河流常有断流现象。径流年际变化也较大,枯水年份年径流量仅相当于最大水年份的20%,由于缺少多年调节水库,蓄水工程的蓄水能力有限,汛期大部分水量宣泄入海。加上许多工程老化,年久失修,灌区配套不全,渗漏严重,如出现连续枯水年,往往出现工程性缺水,造成严重旱灾。

(3)水质性缺水日益突出。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水污染加剧。1999年全省的污水排放量达94亿m3,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占72.3%,生活污水排放量占27.6%。部分河段污染严重,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体污染导致水产资源减少,近海海湾出现赤潮,水生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4)管理机制不完善,尚未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水利资金投入的力度与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地位不适应,影响了水利行业的良性发展。水资源实行部门分割管理体制,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配置和保护的有机统一,难以实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水价严重偏低,收费率不高,工程管理经费短缺,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安全监测手段落后,工程存在安全隐患。节水措施不力,浪费水的现象普遍存在。水利政策研究滞后水利发展形势要求,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大,尚未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管理机制。管理信息化手段还不完善,还未形成统一的网络系统。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队伍人才拥有量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奋斗目标:根据《广东省水利现代化规划纲要》,2015年广东水利要实现现代化。广东水利现代化就是根据广东省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以防洪潮保安全为前提,以水资源总量平衡为控制,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中心,以改善水环境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人水协调的防洪除涝与防风暴潮体系、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高质和谐的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体系、统一高效的水管理体系、完善健全的水政策法规体系和创新务实的科研与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实现全省人水协调、洪旱无恙,优化配置、保障供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行业兴旺、经济富裕。

从2001年起,用15年时间,完成全省大中型水库、水闸和重要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搞好重点堤防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配置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和漠阳江等江河水资源;加强对重点水污染源的监测和治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提高废污水处理率;改革水管理体制,强化水利法制管理,加强投资机制建设,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改善经营水平,提高现有水利管理单位的管理水平;增加水利科研投入,培养科技人才,增强科技实力;建成全省防汛指挥系统,提高防汛指挥决策能力。最终建立起水利现代化的“六大体系”,使全省防灾抗灾能力、供水保障程度明显提高,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水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水利现代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