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伦敦市防洪

编辑
所属类别:城市防洪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伦敦市防洪
外文名称:

伦敦市是英国首都,位于泰晤士河下游,由市中心区及32个区组成,总面积1 610km2,人口约740万,是英国的政治、工业、文化、金融和交通中心。市区跨越泰晤士河两岸,有10余座铁路公路桥相通。著名的“伦敦桥”,距离泰晤士河口约64km。伦敦市主要因为北海风暴潮涌入泰晤士河而遭受洪水灾害。

洪水与灾害

泰晤士河全长338km,流域面积 13 600km2,其洪水对伦敦市影响不大;威胁该市的主要是北海风暴潮洪水。由于英格兰东南部陆地不断下沉,北海风暴潮常涌入泰晤士河,使伦敦市的水位相对抬高,沿河地区受到洪水威胁。“伦敦桥”水尺的高潮水位见表。由表可见,泰晤士河高潮水位不断上涨。根据近200年资料分析,伦敦市地面每世纪平均下沉0.30m,伦敦桥的高潮水位每世纪平均抬高0.774±0.116m。

伦敦桥历史最高潮水位(纽林法定基准面,ODN)

1953年2月1日,大西洋上的暴风使海水位普遍升高,泰晤士河口海面上激起巨大涌浪,浪高2.0~2.5m,潮水涌进河口向上游传播,漫过泰晤士河两岸堤防及防洪墙,淹没伦敦市沿河地区,受灾面积116km2,使300人丧生,数以万计的人无家可归。市中心区幸免受淹(见图),但市内供电、供水、排污、电信、交通都处于瘫痪状态,许多机关无法办公,工厂停产。

伦敦市1953年洪水淹没范围及泰晤士河防潮闸位置示意图

防洪工程

历史上伦敦市依靠堤防与防洪墙来保护市区。从伦敦桥至泰晤士河特丁顿堰,沿河砌筑防洪墙。为防止北海风暴潮淹没市区,200多年来一直采用加高堤防与防洪墙的办法,但如再加高,不仅影响市容,还要占用昂贵的土地。大伦敦议会研究了各种防洪方案后,于1969年决定在泰晤士河兴建不影响通航的防潮闸(参见泰晤士河防潮闸)。

该闸开工前两年,伦敦市已将两岸堤防与防洪墙加高0.46m;开工后,又将该闸下游泰晤士河两岸堤、墙加高,使之与闸顶齐平,同时在一些重要的支流上建小规模的防潮闸,闸的两端与上述堤、墙相接。平时该闸敞开,闸门隐于深水中,河水畅流,船只畅行;遇北海风暴潮至,则关闸挡潮。据大伦敦市议会估计,如再遇1953年的(甚至稍大一些的)风暴潮,运用挡潮闸可保护沿河市区免遭淹没,减少损失30亿~40亿英镑,约为建闸投资的10倍。

此外,伦敦市还组建了洪水预报警报系统。该系统包括防洪中心(监测北海水位和风暴情况),若干地区中心(接受洪水警报并将其传至下属防汛指挥所)和防洪应急管理组织(指挥公共运输系统特别是地下铁道系统、警察部门、地方当局和志愿救灾队进行抗洪抢险)。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