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牧区水利

编辑
所属类别:灌溉与排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牧区水利
外文名称:

灌溉牧区草场,改善牧区人畜供水条件的技术措施。水是牧草生长和牲畜生存的必要条件。根据测定,多年生牧草每生产1 kg的干物质需要消耗0.6~0.7m3的水,一只羊每天需要4~8 L的水,可见水利对干旱地区的牧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上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牧区的水利建设。如澳大利亚灌溉后的草场载畜量可增加10倍,美国草场的灌溉面积约占总灌溉面积的1/3。

中国牧区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北部高寒少雨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3%,其中可利用的草场面积约为212万km2,占牧区土地面积的50%。其中有水草场约14 278万hm2,缺水和无水草场约7000万hm2,分别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7%和33%。中国牧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年降水量一般都在400mm以下,少者不足200mm,而年蒸发量都在1000mm以上,形成大面积的干旱和极干旱气候。每年平均气温在-5~14 ℃之间,日照时间长,一般在2000~3 500 h。牧区主要灾害是旱灾(又称黑灾)、雪灾(又称白灾)、风灾,还有洪涝、鼠、虫灾害等。牧区水资源总量约为5000亿m3,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7.9%,可开发利用量约1 500亿m3。但由于分布不均和交通困难,实际利用率很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牧区水利有了较快发展。据2000年的统计,全国牧区发展草场灌溉面积约100万hm2,其中饲料基地灌溉约占一半。据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在内蒙古达茂旗的测试,在中等干旱年灌溉的牧草每公顷可产草10~15 t,比天然草场增产20多倍。由于有了供水工程,很多地方开展以水利为中心的草库伦建设,逐步改变了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草场、牲畜承包到户,促进了牧民由游牧向定居或半定居过渡,如内蒙古自治区有90%以上的牧民实现定居或半定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70%的牧民定居。

中国牧区的水利设施主要有:

(1)机电井。井深一般10~150m,每眼井可解决1万~2万头牲畜饮水。有些机井还可提供牲畜药浴、奶类加工等副业用水,逐步形成牧民的定居点。

(2)管道供水工程。采用较多的是混凝土管、水泥管、塑料管和瓦管。据青海省部分管道工程的统计,每万公顷平均铺管长度为15000m左右。

(3)水窖。具有防蒸发、防污染、保温、防冻等优点,水窖筑于地下,窖内要进行防渗处理。

(4)引水渠道、水库、泵站。这些工程多修建在有天然河道的地方。水源比较充沛,保证率较高。在地下水源比较充沛的地方,也有采取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工程比较粗放,不少是利用天然沟道输水,进行大面积漫灌,有的牧场进行引洪淤灌,改良土壤。

(5)牧道供水工程。为解决无水草场过牧路线的供水问题,一般在牲畜转移草场的经过线路上,每隔10~15km设一供水点。供水点一般为水井或蓄水池。

(6)喷灌。近年来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固定式和移动式的喷灌系统进行大面积的喷灌,在节约水量和人力方面有较好效果。

(7)蓄水保墒措施。在缺水草场采取筑雪障,挖水平沟、鱼鳞坑等措施,就地拦蓄天然雨雪,保持水土,提高土壤含水量。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