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农村供水

编辑
所属类别:农村供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农村供水
外文名称:

为村镇提供生活、生产和环境卫生用水的系统。农村的居民点一般比较分散,每个居民点有几十至数千人,通常可建设独立的农村供水系统。农村中的乡镇企业、公共建筑及畜禽饲养,用水量一般较小,可由农村供水系统统一供给。在无条件建设集中式供水系统的农村,可根据当地情况建设分散式供水系统(参见分散式供水)。在中国农村供水水质必须符合GB 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或《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

类型与特点

根据不同的水源,农村集中式供水提升系统分为两类。第1类为地下水—提升—调节池—管网—用户;第2类为地表水—提升—净化—调节池—提升—管网—用户。在有自流条件的地区,优先采用自流系统。

农村供水的特点:①每人每日的用水量低于城市,其变化范围一般为10~120 L,但居民用水时间比较集中。因此,按人口平均的供水设备容量(如调节容量)通常要大于城市。用水量的计算除包括乡镇工业企业和公共建筑用水量外,还要加上畜禽饲养用水量。②农村短时间的停水对居民的影响远小于城市,因此可不考虑供水备用设备。③农村技术管理人员缺乏,供水工艺一般采用成熟技术、定型设备,优先选用地下水(参见农村简易供水)。

水源与水质

为保证饮用水的卫生,预防由水源引起的地方病和其他疾病,一般水源水质必须不受污染,原水水质不低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关于Ⅲ类水域水质的规定或CJ 3020—93《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的要求,并需对原水进行净化处理。取用地表水,要通过混凝、沉淀、过滤等措施去除悬浮杂质。取用地下水,因地下水水质一般都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可以不作处理。但水中含氟、铁、锰、砷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时,就应进行与之相对应的处理(参见地下水除铁除锰、饮用水除氟)。若水源为苦咸水,则需进行淡化除盐才能供作饮用水。无论取地下水还是取地表水,在送入管网前必须进行消毒,有条件的农村可用液氯消毒,无条件的农村可用漂白粉消毒。

水量的调节与提升

为了将清洁的水不间断地送到用户,需设置提升和调节装置。这类装置与地形有关,若取水点或用户附近有较高地形,可选用高地水池方式,将水净化后引入(或用泵提升)高地水池中,再经过配水管网送到用户;若取水点在平原地区,可设置水塔或高位水箱作调节设备。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不少平原地区的农村推广使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气压罐代替水塔。80年代又出现了隔膜式气压罐。气压罐式供水系统设备投资少、建设快、易于管理。90年代变频调速控制技术在中小型水泵控制上得到推广,可直接调节供水量。

供水管网

农村供水的管网一般布置成树枝状;村镇比较大时,有数千居民,供水管道可联成一个或几个环状,以利于安全供水(参见配水管网)。使用的供水管材有球墨铸铁管、钢管、塑料管、铝塑复合管、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等(参见供水管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供水从少数地区以预防传染病、地方病为主的小规模改善水质,逐步发展为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的公共事业。20世纪50年代为改善水质采取加高井台、凿手压管井、引泉水入村和简易消毒净化等措施。60年代,开始建设集中供水的村镇自来水设施。90年代,人口密集的平原村镇采取联合的跨区域供水系统等方式供水(参见供水系统)。

截至1999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300多万处,日供水能力2 000万m3,解决了2.16亿人的饮水困难。建成了不同规模的乡镇供水工程2.84万处,日供水能力5 000万m3,解决和改善了1.5亿人口和大量乡镇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对发展乡镇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对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小城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