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渗水抢险

编辑
所属类别:防汛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渗水抢险
外文名称:

对水从堤、坝等挡水建筑物及其地基渗出造成的险情所进行的抢护工作。堤、坝等工程在较高水位作用下,背水坡面或坡脚附近地表面出现渗水(又称散浸)、土壤表面湿润、泥软或有纤流等现象时,如不及时抢护,可能发展成管涌、流土、漏洞或滑坡等险情。

渗水原因

渗水可能的原因是:①水位超过堤防设计标准,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②堤身断面不足,背水坡偏陡;③堤、坝内土质为砂土或粉砂土,透水性强,又无防渗或导渗设施;④堤、坝质量不好,碾压不实,土壤孔隙率大,或内部有隐患;⑤地基透水性强,未作适当处理或原有防渗措施遭受破坏等。

抢护原则及方法

堤、坝地基发生渗水险情,应先查明出险原因(如防渗或截渗工程遭受破坏,排水、导渗设施损坏或失效等),针对原因及部位,按照“临水截渗,背水导渗”的原则进行抢护。临水坡用黏性土修作前戗,可以减少渗水量;背水坡用透水性较强的砂石、柴草或反滤型土工织物等导渗措施,通过反滤排出清水,避免险情扩大。渗水轻微者,可加强观测,暂不抢护。渗水较重者,抢护方法有:①开沟导渗法。在背水堤坡,自渗水逸出的最高点起至堤脚开若干条竖(垂直堤线方向)沟和斜沟,并在堤脚外顺堤开一道沟与之连通,将水引离渗水处。沟的间距及尺寸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一般竖沟间距6~10m,沟深0.8 ~1.2m,宽0.5~0.8m,沟内按反滤层要求分层铺填不含泥土的粗砂、石屑、碎石,层厚约15 cm,粗砂层可适当加厚(见图)。此法适用于水位持续上涨,渗水严重,发展较快,附近备有填料的堤段。施工时注意随挖沟随填料,防止沟壁坍塌。②透水后戗法。适用于堤身断面单薄,临水滩地窄狭,背水堤坡较陡,坡面渗水严重的堤段。先挖除渗水部位的表层软泥及草皮,清理堤坡脚外地面,在地面上铺梢料3层,上、下层用细梢料如麦秸、稻草等,中层用粗梢料如芦苇、秫秸、柳枝等,层厚均不小于20 cm。粗梢料要顺堤坡铺放,稍部向外,头尾搭接,并伸出戗身,以利排水。在边坡上,顺堤向每隔6 ~12m以同样方法从坡脚到渗水顶点铺放梢料透水层1~2m,并与地面梢料透水层分层接好,以利坡面渗水排出。在地面铺好的梢料透水层上,分层填沙性土夯实厚1.0~1.5m,忌用黏土。然后按相同的方法和要求修筑第2层、第3层,直修到计划高度为止,注意每个水平梢料透水层必须与坡面梢料透水层分层接好,保证排渗效果。此法如堤基不好或有坑塘,应先在堤脚处抛块石或砂土袋固基,注意不要阻塞渗水出路。③反滤导渗。对堤、坝断面较小,渗水严重,土体松软不宜做导渗沟时,如反滤料源充足,可采用反滤导渗抢护。反滤导渗根据所用反滤材料不同,一般分砂石反滤层、梢料反滤层和土工织物反滤层3种。先将背水面渗水部位的软泥、草皮、杂物清除,按反滤要求回填砂石料,最上压盖片石。或用柴草修做,铺放稻草、芦苇、秸柳各一层,最上压砂土袋。④临河截渗。对临河有滩地,水深和流速不大,风浪较小,渗水严重,且附近取用壤、黏土较易的渗水堤段,背水抢护的同时,可在临水坡筑戗抢护。抢护方法一般有:黏土前戗、桩柳土袋前戗和土工膜截渗3种。修作黏土前戗,应先备足散状黏土,在渗水堤段临水坡迅速往水中填筑黏土,填筑时应沿临水坡由上而下,由里而外,向水中缓缓推下。修筑尺寸,一般顶宽3 ~5m,戗顶高出水面约1m,长度至少超过渗水堤段两端各5m。如堤根溜急,土易被冲失,可在堤脚处用土袋筑一道隔墙或打桩编柳作为围墙,然后再倒土填筑。

导渗沟示意图(单位:m)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