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水利经济学

编辑
所属类别:综合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水利经济学
外文名称:

研究水行业经济问题的学科。水利经济学是经济学与水利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即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改善水行业的经营管理,提高水利建设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措施,以求在江河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优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并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利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在宏观方面,侧重于评估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拟定水利的产业政策、资金来源和集资渠道,研究水利设施的产权以及经营管理体制等;在微观方面,着重于计算各种水利建设项目的基建投资、占地和移民损失、常年的管理运行维修费用,以及所能取得的直接和间接效益,制定水利建设项目的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设定评价水利建设项目经济和财务可行性的标准和方法,以及项目优选的准则等。

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中,很早就有朴素的水利经济概念。例如,战国末期郑国渠的修建,“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修建大型灌渠虽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可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历代开明有为的帝王和官吏,都以除水害、兴水利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也说明宏观水利经济问题已引起当时统治阶层的重视。

近代定量的水利经济学肇始于美国。1877年A.M.韦林顿的《铁路选线的经济理论》是现代工程经济学最早的专著。1930年E.L.格兰特在《工程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资金时间价值概念和工程方案经济比较原则及方法,为近代工程经济学奠定了基础。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防洪法案》,规定政府兴建的防洪和河道整治工程,应保证所取得的效益大于所付出的费用。1950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流域工程规划的经济分析建议程序》,1971年L.D.詹姆斯和R.R.李著的《水资源规划经济学》,都详细说明修建水利工程,应考虑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利益,注意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并介绍估算水利工程效益和方案比较的经济分析方法。在20世纪后期,更发展了经济敏感性分析、经济风险分析以及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方案优选的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苏联引进了不考虑资金随时间而增值(即利息)的水利经济计算方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比较低下。1979年引进了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水利经济理论和方法,重视水利经济研究工作。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颁发了SD 139—85《水利经济计算规范》(试行),后经修订改称SL 72—94《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并于1994年3月由水利部发布,在全国执行。在此期间,还编写了水利经济方面的若干教科书、专著和大量论文,使这门学科在中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普及。

研究内容

世界各国因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水利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也有较大差异,但有其共同点,大体可归纳为:①水利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②水利经济技术政策的研究;③水利经济分析论证方法的研究;④水利经济分析指标体系的研究。

中国水利经济学有以下主要特点:

(1)强调全面提高经济效益。水利建设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以及水利事业的行政、科研、教育等各个方面,都需厉行节约,进行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2)综合评选建设方案。除经济因素外,还应考虑社会、环境、政治诸方面的影响,对建设方案的优劣得失加以综合衡量,以求增加国家和地区财富,并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3)多渠道筹集资金。包括:①国家或地方财政无偿拨款;② 国内银行贷款;③发行债券或股票;④团体或个人投资;⑤受益部门合资等。在财务可行性分析中区别资金来源,研究相应的偿还办法。

(4)研究适当的收费标准。收费是水利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利设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原则上都必须是有偿的,即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向受益用户或服务对象收取费用。但各受益用户或服务对象的负担能力不同,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收费或补贴标准。在水源、电源紧缺的地区,还应根据供需情况,规定区域或季节价差,以及超计划累进或累退的计费方法。

今后展望

水利经济学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是:①从宏观角度研究水利建设投资应占全国建设投资的合理比例;②研究水利效益的精确定量方法;③研究各项定量、定性综合因素的科学决策途径;④逐步创立防洪经济学、灌溉经济学、水利规划经济学以及水利施工、水库移民、水利管理等各项水利专题经济学。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