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土地适宜性评价

编辑
所属类别:水土保持规划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土地适宜性评价
外文名称:

在对比分析土壤、植被、气候及土地其他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选择方案进行鉴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农业结构,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原则

一般有以下原则:①生产性原则。即根据当地农、林、牧业生产要求评定土地质量等级,选择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并可以量化的因子指标。②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开发土地的目标下,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永续利用水土资源为宗旨,使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③限制性因素与多宜性相结合原则。在评价时,既要考虑农业生产诸要素的单独作用及互动作用,又要考虑限制性及多宜性,并按主要适宜性来确定最佳利用方向。④分层分类原则。在层次结构上由高到低(如针对不同土地利用大类中的农、林、牧业用地),在分类上应由粗到细(如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的不同作物与轮作制)。⑤生产潜力和效益原则。对土地潜力评价要注意生产潜力,对土地利用评价则要注意经济效益。

评价指标

依据评价原则,经反复论证筛选后,确定出评价因子指标,并对这些因子指标进行分级量化。例如万家寨水利枢纽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采用5类一级评价指标,即地形地貌、土壤、障碍性、经济价值和改良利用难易;又进一步分为12个相对应的二级因子指标,即微地形、坡度、坡向、土壤种类、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年侵蚀强度、砾石含量、年生物量、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评价方法

常规方法(经验方法)

①确定评价目标,了解土地的用途和限制性,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或利用方式调查和土地质量调查,明确具体要求。②评定土地特性和质量,前者用来划分土地单元,后者标志土地的综合属性。③按适宜性评定土地特性等级,作出土地适宜性分级表及土地单元图。④将土地用途要求和土地单元相配比,作出土地适宜性分类。

系统工程方法

遵照系统工程原理及采用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法,包括系统分析与系统模拟。

(1)系统分析。①系统目标分析。确定各评价单元的质量等级与土地利用类型(农、林、牧)之间对应的适宜关系,为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和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②系统环境分析。分析与土地适宜性相关联的环境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评价的基础和前提。③系统结构分析。分析评价系统组成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该结构主要包括评价单元、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几个相互关联的要素。④系统层次分析。按照目标层次可划分为适宜性、适宜等级,亚级等几个层次,其对应的土地利用层次为利用类型、利用方式、种植制度等。

(2)系统模拟。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是由社会、经济、生态及环境等方面组成的复合系统,既要求解决定性、定量、定位问题,又要体现多层次、多因素的特点。因此,应以现状调绘图斑为评价对象(定位),应用系统分析确定系统的目标及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并限定评价的内容、范围及深度等,以图解形式构造评价系统模型,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定量评价各图斑的质量等级及其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和适宜等级。

应用与展望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下,国际上广泛通行、在中国也颇多采用或参照应用的是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所提出的8级“土地潜力分级”系统。它是根据土壤对大田作物或牧草的限制性强度,将土地分为8个等级。当农业利用限制性增强,其适宜性选择就越来越窄。傅伯杰认为:上述评价系统没有考虑土地的立地条件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定性多、定量少,无法进行投资核算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分析对比。198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又提出“土地评价和立地评价”(LESA)。在土地评价中,除了上述的土地潜力分级外,还增加了重要农田鉴定及土壤生产力两项。土地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仍在缓慢地沿着内涵深化与外延扩展的道路演进。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