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甬江河口整治

编辑
所属类别:航道整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甬江河口整治
外文名称:

在甬江河口进行的河口整治。甬江位于中国东南部浙江省宁波市,上游姚江和奉化江在宁波市汇合后称甬江。自宁波市以下17 km的镇海弯道起,至大游山河口称为甬江口河段,全长约5 km。甬江流域集水面积为4 510 km2。1959年,在宁波市上游3 km姚江上建设挡潮闸后,河流径流减小,甬江的水流动力以潮流为主。

甬江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镇海站的平均潮差为1.77 m,平均潮量为1 883万m3,平均潮流量为830~850 m3/s,属弱潮型河口。甬江上游径流量小,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9亿m3,平均流量为82 m3/s。年平均含沙量为1.03 kg/m3

甬江为通航河流,宁波老港位于宁波市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五大通商口岸之一。1959年前,3 000 t级货船可在各种潮位自由出入甬江。为农业蓄淡防咸需要,1959年建姚江闸,建闸后,闸下淤积,水深减小,3 000 t级货船需候潮进港。

1974年开始在口门河段建设宁波港镇海港区,第一期工程建设长3.2 km的防波堤,并堵塞原招宝山、虎蹲山和虎蹲山至大游山之间的潮汐通道,以形成码头岸线,同时建了1个1万t级、1个3 000 t级煤码头。二期工程截至1986年底,建成4个1万t级杂货泊位、1个3 000 t级码头和1个5 000 t级化工码头。在第一期工程建防波堤以前,涨落潮流,经过招虎、虎游两个缺口,潮流量占笠山潮流量的35%~40%;建防波堤以后,减少了口门段落潮流量,致使口门段强烈淤积。为了减少镇海港区及外航道泥沙淤积,增加河口拦门沙航深,必须进行整治。整治原则是:①因势利导,在不改变进入甬江潮流量的条件下,利用航道整治建筑物(丁坝、顺坝和导堤),调整流向,改变泥沙淤积部位,使整个河道形成微弯的河势。②疏浚和整治相结合,浚深港池和航道,用丁坝建筑物集中水流,加大航道流速,以达到不需维护或少维护的目的。③口门导堤布置,不影响金塘水道潮流量,同时又能减小东北方向风浪冲击落潮的力量,集中潮流于航槽,冲刷拦门沙。根据上述3条原则,采取下列工程措施:①在河道的右岸布置1号、2号、3号、4号、5号、6号丁坝,长度分别为105 m、120 m、240 m、120 m、200 m、160 m。左岸虎蹲山至小游山之间建1条长480 m的顺坝,其间设30 m长的2条短丁坝。②在游山口门段左侧建1条导堤,长520 m,再南折30°延长62.5 m。右岸建2条丁坝,分别长475 m、400 m,以350 m顺坝连接。整治线宽度由280 m到320 m,由上而下放宽,形成一个微弯的河道(见图)。经过上述整治,港池及外航道水深均达到了设计航深的要求,万吨轮船可在镇海港靠泊作业。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建成17个泊位,其中5万t级泊位1个,1万t级泊位6个,1万t级以下泊位10个,吞吐量达到1 500万t左右,使宁波港区的运输能力大增,和北仑港形成一个港区网络,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甬江口航道整治工程示意图(单位:m)

1~8—丁坝编号;9—北导堤;10—虎游顺堤;11—短丁坝

潮汐河口潮流涨憩时含沙量较大,流速较小,泥沙落淤,在落淤前后流速较大,输沙能力较强。在海域来沙而且以悬沙为主的河口,利用泥沙运动这一特点,采用双导堤方法来整治河口航道及拦门沙取得良好效果。而甬江口河段航道及拦门沙的整治特点,在于利用河势,在左岸建设单导堤,右岸利用各种类型的丁坝、顺坝,调整淤积部位,达到投资省又改善航深的目的。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