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浙江水利

编辑
所属类别:浙江水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浙江水利
外文名称:

概况

浙江省(简称浙)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118°00′~123°00′E、27°12′~31°30′N之间,因境内钱塘江古称“浙江”而得名。陆域面积10.18万km2,是一个陆域小省。境内多山,山脉主要呈西南、东北走向。西部和南部高山连绵,最高峰为龙泉黄茅尖,海拔1 929 m;中部为山地丘陵,有一些河谷平原和盆地错落其间,最大为金(华)衢(州)盆地;北部和东部为杭(州)嘉(兴)湖(州)、萧(山)绍(兴)宁(波)、温(岭)黄(岩)临(海)、温(州)瑞(安)平(阳)等滨海平原。山区和丘陵面积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复杂地形。海域广阔,岛屿众多,海岸线总长6 333 km,其中大陆海岸线长1 840 km,舟山群岛是全国最大群岛。浙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 100~2 200 mm之间,但分布不均,地域上山区大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时序上5~6月梅雨比较集中,常发生洪涝,7~9月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高、降雨少,易发生干旱,同时沿海地区常有台风、暴雨和大潮的侵袭,水旱灾害频繁交替。2001年全省直辖11个地级市、29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36个县、1个自治县。现有人口4 677万,耕地160.76万hm2,人均耕地仅为全国人均的1/3。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6 036.34亿元,列全国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 279元和4 254元。

水系及水资源

浙江省江河湖海水体俱全,河流众多。自北而南主要有苕溪、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水系。其中以钱塘江流域面积最大,为55 558 km2;瓯江次之,为18 100 km2;鳌江最小,为1 530 km2。这些水系有2个特点:①除钱塘江发源于安徽外,其余均发源于本省,从高山直落平原,源短流急;②除苕溪注入太湖外,余均独流入海,河口受潮汐影响和暴潮危害。钱塘江更因其河口独特的地理条件,以雄伟壮观的涌潮而著称于世。滨海平原有纵横交错的河网,杭嘉湖平原河网统称为运河水系(参见彩图Ⅲ—11)。

Ⅲ—11.浙江省水系及工程分布示意图

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19亿m3,人均2 082 m3,低于全国水平,且与人口、经济分布成明显反差。舟山等岛屿为严重缺水地区。浙江省各水系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全省约45%的河段劣于Ⅲ类水,造成一些地区污染性缺水。杭嘉湖平原由于污染缺水,不得不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嘉兴市沉降面积已达300多km2,累计最大沉降量814 mm。全省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为800万kW,年发电量可达168亿kW·h。

水旱灾害及水土流失

浙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水旱灾害频繁,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灾害损失也更为严重。史料记载,1922年夏秋,迭次飓风暴雨,浙东30余县大水成灾,宁波漂没数千人,金华灾民达14万人,人称“壬戌洪灾”;1934年夏秋,全省酷热无雨,河道干涸,田地龟裂,全省76个县有70个县受灾,民称“甲戌大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5~7月,杭嘉湖地区普降暴雨,3个月雨量达1 163 mm,受灾面积23万hm2;1955年6月,钱塘江大水,桐庐芦茨埠水文站最大流量为29 000 m3/s,创实测流量的最大值。51年中有30次台风在浙江登陆,损失最严重的为1956年12号台风在象山登陆,死亡4 925人;1994年17号台风在瑞安登陆,死亡1 216人。较为严重的旱灾为1967年、1971年和1978年,其中以1967年最为严重,旱期长达100~120 d。浙江气候湿润,林木葱郁,植被良好,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水土流失,使部分河段河床抬高,洪水位上升,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62万km2,平均每年表土流失量约0.7亿t。

水利发展

治水历程

浙江水利起源,可上溯到距今7 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时期,考古发现当时先民已种植水稻和用木构水井汲水。据古籍记载,大禹治水“禹葬会稽”,今绍兴仍遗有大禹陵。有文字记载的早期水利工程,则为春秋吴、越时期长兴的胥塘、蠡塘和绍兴一带的吴塘、富中大塘、山阴水道等。许多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如中国南北水上交通大动脉京杭运河和杭甬运河,被誉为水上长城的钱塘江海塘和浙东海塘,孕育一方水土的汉代绍兴鉴湖和唐代宁波东钱湖,构思科学的南朝丽水通济堰和唐代鄞县它山堰,巧夺天工的明代绍兴三江闸等,都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治水业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条水系经过逐步治理,已初步形成具有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综合效能的水利工程体系,成为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51年的治水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1949~1965年,随着“一五”时期兴建的新安江、黄坛口水电站和1958年开工的青山、对河口、横锦、长潭等一批大中型水库的建成,为浙江水利事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

(2)1966~1978年,山区半山区继续兴建蓄水引水工程、改造坡耕地和开发中小水电,建成了赋石、长诏、里石门、皎口、铜山源等大型水库;平原地区发展机电排灌,增辟河网,提高蓄泄能力;沿海和丘陵地区,围垦海涂,开发黄土丘陵以增加耕地面积。在此期间还建成了富春江、湖南镇水电站。

(3)1978年以后,实现了水利主要为农业到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的转变,进行农村电气化、治理太湖、千里江堤、千里海塘、城镇供水和城市防洪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建成了亭下、牛头山、陈蔡、碗窑、汤浦、白溪、珊溪等大型水库和紧水滩、石塘电站等。

水资源开发利用

浙江人均水资源并不充裕,且工农业需水量大,开发利用水资源十分重要,必须大力兴建蓄、引、提、拦工程。截至2000年底,全省共建成小(二)型以上水库3 828座,总库容352.69亿m3,其中大中型水库140座,总库容329.47亿m3;各类堰坝47 482条;各类水闸3 139座,其中大中型水闸187座;机电排灌动力151.21万kW。基本上满足了各地工农业用水的需要。如金衢盆地低丘红壤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为浙江省第二商品粮基地,但干旱较为严重;宁波地区已逐步发展成为工业基地,工农业用水比较紧缺,以上两个地区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金华和衢州两市共建有横锦、南江、湖南镇、铜山源、碗窑等大中型水库37座;宁波市在其所在的甬江流域共建有四明湖、皎口、亭下、横山等大中型水库16座,并创造了堵港蓄淡、海涂水库和翻水入库等多种形式以增加蓄水。2000年全省各类水利工程供水量约203亿m3,其中农业用水约121亿m3,工业用水约53亿m3,生活用水约27亿m3

防洪治涝

浙江几条主要江河的安澜,对浙江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关系极大。钱塘江及其支流浦阳江、曹娥江和东、西苕溪,历来为浙江省防洪重点,特别是钱塘江,根据其干流长,流域广,上承山洪,下纳强潮的特点,采取分段治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方针。上游衢江和金华江,通过干支流上的大中型水库群削减洪水,如江山港上的碗窑水库,乌溪江上的湖南镇电站,金华江上的横锦、南江水库等,加上近年来兴建的衢江、金华江、兰江三江堤防,构筑了钱塘江上游的防洪体系。中游富春江,依靠新安江水电站蓄洪错峰,有效地削减了洪峰流量。工程建成前的20年,富春江芦茨埠站洪峰流量超过21 000 m3/s有5次,建成后40年来最大洪峰流量仅14 300 m3/s。下游钱塘江,江宽水浅,涌潮凶猛,江滩冲淤无常,主槽摆动不定,针对这一特点采取全线缩窄江道,稳定河势的方针,结合围涂,已使杭州至海宁八堡段80多km江道趋于稳定。两岸海塘长360 km,部分为明清时所建的鱼鳞石塘,因年代久远,工程老化,多处出现险情,曾不断进行整修,1998年以来,又全面按100年一遇标准进行加高加固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御潮屏障。浦阳江素有浙江小黄河之称,浙赣铁路穿行其间;曹娥江上游长乐江、澄潭江、新昌江、黄泽江4条河流成扇形展布,在嵊州附近汇合,洪水危害均较严重,也分别根据“上蓄、中分、下泄”的方针得到初步治理。

杭嘉湖、萧绍宁、温黄临、温瑞平4片平原,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是浙江精华所在。但地势低平,易洪易涝,需赖海塘保护,是治涝重点。杭嘉湖地区,在西部山区东、西苕溪上,兴建了青山、对河口、老石坎、赋石等10座大中型水库,蓄山区洪水,修西险大塘和导流东大堤,开港导流入太湖;在东部平原,则兴建了杭嘉湖南排工程,通过开盐官上河、盐官下河、长山河、南台头4条排水干河、4座排涝闸和1座排涝站向杭州湾排水,其中盐官下河排涝泵站,采用4台直径3.8 m的斜轴流泵,设计流量200 m3/s,为浙江目前最大排水泵站;此外根据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确定的任务,兴建了环太湖大堤,开通了太浦河,杭嘉湖北排通道和红旗塘工程也正在抓紧实施;在平原内部,拓浚整治河道进行圩区建设,发展机电排灌,杭嘉湖地区的水利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他3片平原也建了许多工程,如温黄临平原治理规划确定的金清新闸、江厦隧洞、永宁江闸和珊岭汪隧洞4处排涝工程,前3处已基本完成。浙东海塘虽经历年整修加固,但进入90年代以来,强台风频频侵袭,损失惨重,省政府决定进行千里标准海塘建设,已建成防潮标准为50年一遇的海塘1 000余km。

农田水利

浙江农田水利,包括发展农田灌溉、平原圩区整治和河道疏浚、山区开发低丘红壤和小流域治理等。现已建成11个大型灌区和154个中型灌区,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140万hm2,旱涝保收面积达100万hm2。其中如长潭灌区,由长潭水库灌溉温黄临平原农田7万hm2,使粮食亩产在全国率先达到400 kg和800 kg,1995年又兴建了黄椒温供水工程,进一步扩大其供水功能;乌溪江灌区,把乌溪江引水工程与衢江南岸几座水库贯穿起来,蓄引相济,解决了衢县、龙游、金华、兰溪大片农田和沿线的城镇用水并为开发低丘红壤提供了水源;温瑞灌区,通过兴建瓯江翻水站,补充了温瑞平原2万多hm2农田灌溉和温州市城市用水。全省共开垦低丘红壤及其他荒地19.83万hm2,主要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生态农业。节水灌溉在推广薄露灌溉、喷微灌、渠道防渗、地下管网输水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城镇供水

浙江城镇水厂,原多自河道取水,由于用水量急剧增加和河道水质污染,纷纷转向水库取水。据统计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共70个,从水库取水的37个,设计取水量408万m3/d,除嘉兴市外全省正逐步形成以水库为主的供水网络。绍兴、宁波、温州等市还分别兴建了汤浦、白溪、珊溪等以供水为主的水库。珊溪水利枢纽位于飞云江上,由珊溪水库和赵山渡引水工程两部分组成,水库总库容18亿m3,引水隧洞等总长62 km,主要为解决温州、瑞安、平阳约250万人口和近6.7万hm2农田用水,是浙江目前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舟山海岛为资源性缺水地区,现正在铺设36 km长的海底管道从大陆引水。

水力发电

浙江缺煤少油,但水能资源丰富,发展水电是解决浙江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浙江水电建设采取大、中、小并举,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办电的方针,在钱塘江流域兴建了黄坛口、新安江、富春江、湖南镇4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1 311.7 MW。瓯江为浙江第2大河,是水能资源“富矿”,现已在干流大溪上兴建了紧水滩、石塘、玉溪3个梯级,总装机418 MW。小水电更是遍地开花,在开发方式上:①利用灌溉水库、渠道兴建电站,实现一水多用;②重视龙头水库的作用,梯级开发,级级相连,使整条溪水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③“集水网道”引水,跨流域开发,把相邻流域的径流通过洞渠集中起来,增加来水面积,提高发电效益。今后将重点发展中型和骨干小型电站。至2000年全省已建成小水电站2 700余座,装机1 690 MW,年发电量41亿kW·h。小水电建设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和生产条件,有的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经验收全省已有26个山区县达到了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阶段标准。浙江的小水电建设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1980年第1次国际小水电会议在杭州召开,其后又在杭州设立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和联合国国际小水电研究中心。除常规水电外,浙江还建有潮汐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温岭江厦潮汐电站是国家试验电站,装机3 200 kW;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为华东电网调峰,装机1 800 MW。

滩涂开发

浙江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但滩涂资源丰富。千百年来,浙江沿海人民素有变沧海为桑田的辉煌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固堤保滩、促淤围涂取得可喜成就,沿海36个县(市、区)共围成滩涂16.87万hm2,其中超过0.67万hm2的县有9个。萧山结合钱塘江治江共围涂3.45万hm2,创全省之最。围涂不仅增加了耕地,更为工交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已围的16.87万hm2中,用于工交城镇设施建设的有6.5万hm2,如秦山核电厂、嘉兴电厂、台州电厂、镇海炼油厂、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和下沙开发区等都是在海涂上建设起来的,全省已有60多万人外迁到海涂。

内河航运

浙江人工开凿通航河道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几条水系河口及滨海平原,形成干支相通,江河湖海相连,四通八达的航运网络。特别是杭嘉湖平原,2000年内河航运量达10 255万t。主要航线有:京杭运河、长(兴)湖(州)申(上海)线、杭申线、乍(浦)嘉(兴)苏(州)线和

(里)平(湖)申线等。1988年建成了京杭运河与钱塘江的沟通工程三堡船闸,2000年来又对上述航线进行拓浚改造,改建桥梁和护岸等,使之分别达到4级和5级航道标准。现正在对杭甬运河按4级航道进行改造。

水利改革

1979年以来,水利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浙江省均制定了实施办法。另外还制定了《浙江省钱塘江管理条例》、《浙江省海塘建设管理条例》、《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不断加强。“九五”期间,浙江省又重新全面编制了8个流域的综合规划,并已经省政府批准。现正在编制这8个流域的防洪规划、河口综合规划以及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水利在政府扶持下逐步走向市场。

机构与队伍

浙江省水利厅为省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各市、县(区)均设有水利局,负责当地的水利水电建设、管理和防汛抗旱等日常工作。另设有水文、河道、堤防、大中型水库等基层管理机构。全省有水利职工约3万人。厅属企事业单位从水文、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咨询到机械制造,专业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为培养水利水电建设人才,办有水利水电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科研成果卓著,共获得各级政府科技进步奖645项,其中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2项。天台里石门水库、杭嘉湖南排长山闸、秦山核电厂海堤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

展望

浙江的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矛盾比较突出,是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最大难点。进入21世纪,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治理水质污染仍是浙江水利的三大主题,到2020年,浙江省要开展以建立高标准的防灾减灾体系、高水平的水资源配置网络、高效率的水利管理体制、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和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为主要内容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计划在5~10年时间内,继续治理太湖,使杭嘉湖地区的防洪治涝能力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利用新安江的优质水资源,向钱塘江下游两岸杭嘉湖和宁绍地区供水;在钱塘江中上游继续兴建白水坑、芙蓉、分水江等水利枢纽,并开展对杭州湾的治理;在曹娥江兴建镜岭、钦村水库和口门大闸;宁波和舟山继续开发当地水资源、实行跨流域引水;继续建设温黄平原治涝工程,继续开发瓯江水电,兴建滩坑、开潭等电站和建设楠溪江水利枢纽;继续实施城市防洪工程,使县级以上城市达到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标准;继续加固海塘和围垦海涂,实施漩门二期、温岭东海涂和温州浅滩工程等;大力进行河道污染治理,实施全省万里清水河道、保障千万农民饮用水和千库(水库)保安工程等;建设防汛指挥系统和水利信息系统。浙江水利建设的重点放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上,要坚持依法治水和科学治水,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浙江提前实现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