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中国小流域综合治理

编辑
所属类别:小流域综合治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小流域综合治理
外文名称:

中国小流域综合治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经验,即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对每条小流域进行规划设计、审查、施工、检查、验收。一条小流域的治理一般要5年时间,逐年成批地开展治理,就形成了对整个江河水土流失的治理。一条大流域可以划分为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条小流域,小流域治理已成为治理大江大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建设的根本措施。

基本内容

(1)综合调查。包括地质、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等自然资源;人口、劳力、土地利用、农村各业生产、粮食与经济收入、燃料等社会经济情况;各类水土流失形式的分布、数量、程度、成因、危害等;已有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数量、质量、效益以及水土保持的经验、教训等水土保持现状。

(2)制定规划。在大流域规划、县级水土保持规划和当地的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规划等基础上,制定小流域规划。主要内容为制定土地利用调整规划和综合治理措施规划。根据流域内各类土地的适宜性和发展生产的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一般是根据当地人口和自然社会经济情况,先确定所需要的基本农田的数量;其次确定经济作物的数量;第三是依据立地条件确定乔木林数量;第四是灌林和草地数量。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利用形式的土地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在宜农的坡耕地上配置梯田与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陡坡耕地和荒地上配置造林种草和封育措施;根据需要与梯田相结合,在坡面配置集雨节水灌溉和坡面水系工程等小型蓄排工程;在沟道配置各项治沟措施。所有规划措施都落实到地块,并依据劳动力和投资情况确定实施进度安排。根据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对较复杂的工程进行单项设计,一般工程则进行典型设计。

(3)组织实施。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靠广大农民群众来实施,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工程则以组建专业队的形式实施,大型工程则采用招标投标的形式实施。施工要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坡耕地治理、荒地治理、沟壑治理、小型蓄排引水工程、风沙治理和崩岗治理等各项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都要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施工要求。实施的顺序为先上游、后下游,先坡面、后沟道,先小型、后大型。

特点

(1)治理与开发结合。小流域治理措施的布置,除考虑治理水土流失的需要外,还要考虑农民的粮食生产、燃料、人畜饮水、农业生产条件等基本需求,以及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每条小流域既是一个治理水土流失的单元,又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单元和经济开发单元。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要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

(2)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在小流域治理中,主要采取修建坡改梯、水平沟、蓄水池、水窖、坡面水系、谷坊、塘坝、治沟骨干工程等工程措施,草灌乔相结合的生物措施,等高耕作、草田轮作、免耕法、留茬和秸秆覆盖等农业技术措施。将小流域作为一个整体,从分水岭到坡脚,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毛沟到干沟,从上游到下游,建成完整的防治体系。

(3)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结合。在中国,凡是经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①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减轻洪旱风沙等自然灾害;②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为流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③土地生产率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④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粮食生产得到保障。

主要经验

(1)积极探索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模式,为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典型示范。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水利部及所属各大流域机构就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试点工作,国家有关科研机构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机构也积极开展这项工作。在全国的不同区域选择各种类型的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试点,为不同类型区的小流域治理提供样板。

(2)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都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治理。近20年来,在有国家和地方投资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内,全部要求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实施。根据国家投资情况,在重点治理县内,每批只相对集中地开展几条小流域的治理,完成并验收一批后,再开展一批,滚动发展。截至2000年底,全国重点治理区内已治理的小流域有3万多条,正在开展治理的有1万多条。

(3)以政策调动全社会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先后出台了鼓励农民和全社会以承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治理开发小流域的政策。90年代中期又出台了拍卖“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的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城镇居民以及企事业单位投入治理的积极性。

主要典型

(1)甘肃省西峰市张铁沟小流域。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流域面积45.96km2。治理前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 867 t/(km2·a),人均土地0.36 hm2,人均耕地0.17 hm2,人口密度达227人/km2。1991年该流域被列为甘肃省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到1998年通过省级验收。期间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4.87km2,治理度达到75.9%,其中修建梯田1 885 hm2,营造水土保持林832 hm2,营造经济林364 hm2,种草342 hm2。国家总投资165.46万元,群众投劳88.73万工日。治理后,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土地利用率由治理前的57.4%提高到76.5%,由单纯的粮食生产向农、林、牧各业全面发展转变,流域内的农业总产值由治理前的1 567万元,提高到5 932万元,增长了3.8倍;人均粮食产量由445 kg增长到516 kg;人均纯收入由542元提高到2 256元,增长了4.2倍。

(2)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川掌沟流域。流域面积147 km2,人口3 622人,位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砒砂岩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治理前的土壤侵蚀模数达1.88万t/(km2·a)。1983年该流域被列入国家8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开始治理的当年人均粮食产量247 kg,人均纯收入65元(参见彩图Ⅹ—23、24)。到1992年验收时,治理度达到75%。验收后又进一步完善,1998年底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18.83 km2,治理度达到81%。其中兴修梯田208 hm2,坝地250 hm2,引洪漫地170 hm2,水地54 hm2,人均基本农田0.19 hm2;营造水土保持林9 864 hm2,人均2.72 hm2;种植经济林425.4 hm2,人均0.12 hm2;人工种草911.4 hm2,人均0.25 hm2。修建谷坊100座,骨干坝、淤地坝及缩河造地工程36座(处),工程土石方量达475万m3,国家补助投资667万元。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流域内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1.3%,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3.2%提高到76.2%;年拦蓄径流量由4.9万m3提高到714.4万m3;年拦蓄泥沙由21.8万t提高到232.2万t;土地利用率由15%提高到82%;土地产出率由103.5元/hm2提高到1 633.5元/hm2。流域农田在退耕755.5 hm2的情况下,1998年人均粮食产量达1 100 kg,人均纯收入达到2 210元。

Ⅹ—23 毛乌素沙漠绿洲

殷鹤仙摄

Ⅹ—24 毛乌素沙地中无定河上金鸡沙水库

殷鹤仙摄

(3)江西省兴国县塘背小流域。流域面积16.38 km2,为典型的风化花岗岩地区。流域内山丘区面积11.55 km2,均为严重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为1.35万t/(km2·a)。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农田经常被水冲沙压,旱涝灾害频繁。1979年流域内平均亩产174 kg,人均口粮196 kg,人均纯收入43元,农业总收入54万元,占流域总面积12.3%耕地提供了总收入的82%,而占流域总面积70.5%的山地仅提供总收入的4.6%。1980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将该流域列为试点小流域,于1988年验收。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 km2,其中营造水土保持林951.53 hm2,经济林17.34 hm2,封禁治理184.4hm2,建谷坊18处、山塘7座,治理崩岗多处。同时还修建了乡村公路,治理了河道,为农民建了节柴灶和沼气池。治理总投资197.51万元,群众投劳62.2万工日。1988年小流域产沙比治理前减少80%,蓄水率达34%;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10%提高到68%。到1999年,减沙率达到89%,蓄水率增加到37%,流域内农业总产值达72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 710元,人均粮食产量达410 kg。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