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珠江洪水

编辑
所属类别:洪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珠江洪水
外文名称:

珠江是中国南方的大河。珠江流域雨量充沛,水量丰富。

洪水特性

珠江属于雨洪河流,洪水来源于暴雨。暴雨成因有:①大气环流运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冷暖气团交绥相持,且受地形影响,呈锋面型暴雨,一般发生在4~7月,为前汛期。②受台风影响形成暴雨,一般发生在8~9月,为后汛期。汛期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0%,特点是雨量多、强度大和历时长,一般规律是先北江、东江而后西江。暴雨中心:北江多在英德至清远一带,东江多在九莲山、寻乌、上坪一带,西江多在桂江上游的大苗山及老王山的兴仁、大明山的都安、上林一带。流域边缘的暴雨中心尚有粤东的海丰至惠东,粤西的恩平至阳江,以及桂南的钦州至东兴等处。流域内年最大24 h暴雨均值为100~200 mm,变差系数为0.35~0.65,实测年最大24 h暴雨量为848 mm(锦江恩城站)。流域径流的年内变化与降雨相应,汛期4~9月水量约占年总水量的70%~80%。由于汛期的雨量多、强度大,众多的支流呈扇状分布,洪水易于同时汇集到干流。上、中游地区多山丘,洪水汇流速度较快,中游无湖泊调蓄,容易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北江、东江最大洪峰常出现于5~6月,一次洪水历时约7~15 d。西江最大洪峰常在6~8月出现,而特大洪水多在6~7月出现,一次洪水历时一般为30~45 d。西江洪水是珠江三角洲洪水的主要来源,有时西、北两江洪水遭遇造成珠江三角洲的严重灾害。珠江流域洪水特征见表。

每年5~10月为台风季节,台风多在广东深圳市至台山市珠江口登陆。中心风力8级以上的台风,平均每年2~3次,10~11级的强台风,2~3年1次。在台风侵袭下有时会导致风暴潮。

典型洪水

西江、北江洪水遭遇,给中下游及三角洲带来的洪灾特别严重,东江洪灾则相对较轻。

1915年洪水

西江、北江特大洪水遭遇的典型。7月上、中旬,中国南部出现一场锋面天气系统造成的降雨历时长、范围广、降雨总量和强度均较大的暴雨。西北自珠江流域的西江和北江水系起,东至闽江的南平,其间包括长江流域湘江水系的潇水、舂陵水、耒水及赣江上游,面积达50多万km2。该年发生的洪水面广且时间一致,洪水遭遇情况恶劣。西江水系南盘江巴结站、红水河天峨站和黔江武宣站洪峰流量分别为19世纪中叶以来第3、5、6位。西江梧州站洪峰流量54 500 m3/s,相当于200年一遇。北江水系主要支流洪峰流量为19世纪中叶以来的第2~4位,干流各段洪峰流量均为1864年以来的首位。横石站洪峰流量21 000 m3/s,为200年一遇。三角洲北部的老鸦岗、广州浮标厂、黄埔等站的最高水位分别比以往实测最高水位高2.58 m、1.06 m、0.44 m。以上情况表明,该洪水是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水系上、下游同期发生的特大洪水,上游和各支流的量级较低,而干流中、下游则为19世纪中叶以来的首位洪水。洪水的特点是西江、北江水系全面发生洪水,且洪峰相遇(特别是近峰顶部分的涨水段各江洪峰相遇),梧州和横石两站均形成峰高而洪量不很大的陡峭型洪水。

珠江流域洪水特征表

1949年7月洪水

西江大洪水与北江常遇洪水遭遇的典型。此次洪水是由锋面切变类天气系统形成的暴雨造成的西江的流域性洪水。洪水主要来自黔江武宣以上,其中柳江来量占的比重较大,梧州站洪峰流量48 900 m3/s,相当于50年一遇洪水,为单峰型,流量在30 000 m3/s以上的历时18 d,30 d洪量为884亿万m3,为实测最大30 d洪量系列的首位。相应的北江下游洪水为2年一遇。

1959年6月洪水

由锋面切变类天气系统形成的暴雨造成的东江流域性洪水。洪水主要来自博罗以上。博罗站实测洪峰流量12 800 m3/s,还原值14 100 m3/s,相当于100年一遇大洪水。

1968年洪水

西江、北江一般洪水遭遇的典型。受锋面、西南低涡等天气系统影响,6月10日~30日西江流域出现大范围降雨,西江干支流出现洪水,下游高要站6月29日最高洪水位12.78 m,洪峰流量42 600 m3/s,为10~15年一遇。6月27日北江石角站洪峰流量14 900 m3/s,为15年一遇。但由于西江、北江洪水遭遇,珠江三角洲高水位持续了一个月,堤防险象横生。

1982年5月洪水

北江下游发生的典型洪水。此次洪水是气团环流、静止锋、低压等天气系统形成的暴雨所造成的。洪水主要来自北江下游横石至石角区间,洪水是单峰型,石角站实测洪峰流量为15 000 m3/s,重现期为20年一遇,还原洪峰流量为19 000 m3/s。最大3d洪量超过1968年6月洪水,最大7d洪量仅次于1968年洪水。洪水峰高、量大、历时短,但西江未发生较大洪水。

1994年6月洪水

西江、北江大洪水遭遇的典型。此次洪水是由西南涡锋面切变类天气系统形成的暴雨所造成。受上述系统的影响,柳江、桂江、西江中上游和北江流域相继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暴雨分布面广、强度大、历时较长,6月8日~20日雨量级在100~500 mm的笼罩面积12.6万km3。西江洪水主要来源于红水河和柳江。红水河的迁江站和柳江的柳州站洪峰流量分别为18 200 m3/s和27 500 m3/s,均是1949年以来的第2位洪水。黔江的武宣站洪峰流量42 600 m3/s,是1949年以来的第3位洪水。西江的梧州站洪水呈单峰型,洪峰流量49 200 m3/s,是自1915年以来的第2位洪水,30 d洪量655亿m3,洪水重现期为50年一遇。北江洪水主要来自上游和中游的支流连江和滨江,并遭遇中下游区间较大来水,形成流域性大洪水。北江石角站洪水呈双峰型,主峰在后,主峰洪峰流量为16 700 m3/s,是该站自1952年建站以来实测的第1位洪水,15 d洪量312亿m3

年洪峰流量组成比1998年6月洪水

西江归槽大洪水与北江常遇洪水遭遇的典型。此次洪水是受西南低涡、高空低槽及地面静止锋等天气系统形成的暴雨所造成的流域性大洪水。6月16日~27日西江流域广西境内雨量级在200 mm以上的笼罩面积约19.3万km2,占广西境内西江流域集水面积的95%。这场洪水主要来自柳江、红水河、郁江和桂江,并受浔江洪水归槽的影响。浔江两岸历史上原是个洪泛区,原遇洪水泛滥形成的临时蓄洪区可达1 000 km2。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筑堤防洪,至1994年,沿岸堤防已基本按珠江流域综合规划拟定的5~10年一遇设防标准实施,遇较大洪水,堤防即漫溃,归槽现象并不明显,如1994年6月洪水即如此;及至1998年,浔江沿岸堤防已有70%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遇较大洪水一般能安全下泄,归槽现象显得十分突出。1998年6月洪水,梧州站洪峰流量52 900 m3/s,是自1915年以来的第2位洪水,30 d洪量为800亿m3。这场洪水组成梧州站洪峰的上游来水流量,比1994年6月洪水少3 940 m3/s,但梧州站的洪峰流量1998年却比1994年大3 700 m3/s(见表),可见浔江洪水归槽下泄对梧州站洪峰流量的影响极为明显,形成梧州站100年一遇大洪水。

梧州站1994年与1998年洪峰流量组成比较

洪水灾害

珠江流域洪灾频繁,尤以中、下游及三角洲为甚,历史文献对洪灾记述颇多。据统计,洪灾在西江流域明代有125次,清代有181次,民国时期有17次。北江流域在1949年以前洪灾较严重的有24次。东江流域1864~1985年较大洪灾有14次。珠江下游及三角洲3个县以上受灾或成灾耕地超过3.22万hm2的洪灾,18世纪有26次,19世纪有36次;1915~1949年,耕地洪灾面积超过6.67万hm2的有22次。1949年以来洪灾较重的有12次,进入90年代后,发生了“94.6”、“96.7”、“98.6”大洪水,洪灾损失十分严重。几次较大洪灾简况如下:

1915年7月,西江、北江中、下游同时发生200年一遇洪水,三角洲堤围几乎全溃,西北江下游三角洲受灾耕地为30万hm2,受灾人口365万人,广州市水位高达3.48 m,受淹7 d。

1949年7月,西江出现50年一遇洪水,红柳黔三江平原、浔江、西江及三角洲受灾耕地为22.67万hm2

1968年6月,西江、北江出现10~15年一遇洪水,但因两江洪水遭遇,使中下游受灾面积达12.8万hm2。北江大厂围和西江北江交汇处的大旺、大兴、隆伏等围溃决,英德县老城区全淹,乐昌县城水浸4 d,韶关市1/3被淹,沿江仓库损失很大。

1994年6月,西江、北江下游同时发生50年一遇洪水,两广受灾人口1 776.5万人,受灾耕地114.4万hm2,受灾县、市广西有70个,广东有39个,直接经济损失282亿元。

1998年6月,西江出现100年一遇大洪水,广西、广东分别有62个和52个县(市)受灾。两广受灾人口1 555万人,受灾耕地88.87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60亿元。

风暴潮常使三角洲滨海堤溃决成灾。如1964年第2号、第15号两次台风暴潮,溃决海堤125条,受灾耕地20万hm2。又如1983年第9号强台风暴潮,溃决海堤70多条,受灾耕地16.87万hm2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