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珠江流域规划

编辑
所属类别:流域规划与工程规划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珠江流域规划
外文名称:

珠江是中国南方的大河,包括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等4个水系。西江为珠江主流,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马雄山,在广东珠海市珠江主要河口磨刀门入南海,全长2 214 km;珠江流域面积45.4万km2,有44.2万km2在中国境内(参见1749页珠江水系示意图)。

流域特点

①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河川年径流量为3 360亿m3,在中国仅次于长江,居第2位;年产水模数为74万m3/km2,居中国七大江河的首位。②气候温暖,有利农、林作物生长。流域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全年无霜期大于300 d,宜农宜林,特别适宜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③河道比较稳定,很多河流具有良好的通航条件。西江干流是中国南方横贯东西的主要水运干线,沿线土地辽阔,资源丰富,有广州、南宁、柳州、梧州、江门等主要港口。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水运交通十分发达。④水能资源蕴藏量丰富,且分布较集中。西江自云贵高原至南海之滨,有落差2 136 m。全流域水能资源蕴藏量33 480 MW,主要集中在西江的南盘江、红水河及黔江河段,其中南盘江黄泥口至黔江大藤峡1 037 km河段有落差760 m,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约11 000 MW,年发电量约500亿kW·h,是中国水电基地之一(参见红水河水电基地)。⑤矿藏丰富,经济发达。矿藏集中在上、中游地区,流域内有著名的云南个旧锡矿、贵州六盘水煤矿、广西平果铝矿、广东云浮硫铁矿等。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1997年全区人口占广东全省人口的35.75%,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广东全省的65%。⑥地形变化复杂。山地、丘陵及喀斯特广泛分布,河谷及下游三角洲平原地势低洼,降水和径流的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

治理成就与问题

珠江流域水利建设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派史禄率军士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湘江和珠江水系桂江的航运。唐代在邕州(今广西南宁市)筑堤防洪,在珠江三角洲修建陂塘,引水灌溉。宋代,珠江三角洲堤围已初具规模(参见珠江水利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消除了普通水旱灾害,开发了水电,整治了航道,改善了生态环境。东江已基本形成了堤库结合的防洪体系,通过新丰江等水库的调洪作用,东江中下游的堤圩区普遍可抗御20年一遇洪水,重点堤圩区可抗御100年一遇洪水;西江下游及三角洲的堤防一般能抗御10年一遇洪水,重点堤防能抗御20~50年一遇洪水;保卫广州市的北江大堤经过培修加固,可抗御100年一遇洪水,与北江上已建成的飞来峡水库联合运用,广州市可抗御200~300年一遇洪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6万hm2,占耕地面积的68.9%;除涝面积56万hm2,占易涝面积的72%;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3.5%。兴建了新丰江、枫树坝、西津、大化、天生桥一级、天生桥二级、岩滩等大型水电站及中小电站7 403座。主要内河航道经过整治,通航条件有所改善,黄埔港出海航道经过整治后,乘潮可通航10 000~20 000 t级海轮。

珠江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西江中上游缺少拦蓄洪水的骨干水库,珠江中下游大部堤围的防洪标准较低,仍存在着洪水威胁。若再遇1915年大洪水(20世纪发生过的最大洪水,相当于西江、北江同时发生200年一遇的洪水),广州市及西、北江中下游仍将遭受很大损失。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多数已建电站调节库容小,保证出力低。水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多数航道仍处于天然状态,云贵通往两广的水运亟待改善,部分碍航闸坝需要改建。灌溉、除涝和水土保持的标准较低。珠江尾闾有8个出海口门,河口日益淤积延伸,若不加以整治,将影响泄洪、纳潮、排水、灌溉和航运。不少河流水污染日益严重,工业与城乡生活用水不能保质保量,有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

规划要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单位曾先后做过大量规划工作。根据国家要求,自1980年起珠江水利委员会组织流域内各省、自治区和有关部门分工协作,进行了流域规划的补充修订,重点研究了防洪、除涝、开发水电、发展航运、河口治理、灌溉、城市供水、水土保持等规划,于1986年提出了《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并在此基础上,于1989年编写了《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纲要》,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随后,根据流域综合规划,各有关地区相应编制了必要的区域和专业规划。

(1)防洪治涝规划。根据珠江洪水峰高量大、灾害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中下游地区的特点,防洪规划按“上中下游统筹兼顾、泄蓄兼施、以泄为主”的方针,采取堤、库结合的措施,提高主要河段的防洪能力。首先加高加固浔江、西江、北江、东江和西、北江三角洲堤防;结合水资源综合利用,兴建红水河龙滩、右江百色、黔江大藤峡等水库,并与已建的北江飞来峡,东江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等水库优化调度,有效发挥拦洪作用。通过堤库结合,可以使浔江、西江堤防防洪标准提高到30年一遇,珠江三角洲一般堤防和重点堤防分别提高到4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北江大堤能防御北江300年一遇洪水和1915年洪水,南宁市堤防提高到100年一遇,东江中下游堤防提高到100年一遇。除涝规划的重点是珠江三角洲、浔江和西江等3个易涝区,采取整治堤内排水系统、修建水闸、增加电排装机等措施,扩大除涝面积,提高除涝标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先后发生了“94.6”和“98.6”等大洪水和特大洪水,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珠江水利委员会于1998年年底组织全流域开展防洪规划,2000年提出了《珠江防洪规划简要报告》,实施病险水库加固和河道疏浚,进一步补充完善了防洪体系,并加强了非工程措施建设。

(2)水力发电规划。珠江水电开发有广阔的前景。除加快红水河水电基地梯级电站建设外,安排建设西江中下游、北江、东江及北盘江、黄泥河、柳江、郁江、桂江、贺江等支流电站。其中重点建设项目有:红水河的龙滩(装机容量4 000 MW)、黔江的大藤峡(装机容量1 200 MW)等。此外,在中小河流上也积极发展中小型水电站。

(3)航运规划。规划选择西江航运干线(南宁至广州),右江、南盘江、北盘江及红水河航线,柳江、东江、北江、贺江、桂江和珠江三角洲主要水道及其出海航道为航运建设重点。首先使碍航闸坝复航,提高现有河道的通航能力。西江航运干线通航标准为1 000t级,将成为流域水运的大动脉。南盘江、北盘江及红水河通航标准为250~500 t级,分担云、贵两省煤、磷等矿产资源外运任务。柳江、右江、桂江、贺江、北江、东江的通航标准为50~100 t级。广州至黄埔港的通航标准为3 000~5 000 t级,黄埔出海航道为20 000~35 000 t级。规划总目标是:以建立西江航运干线为主干,上游打通3个沟通云贵的通道,即南线的右江、北线的柳江及黔江和中线的南、北盘江及红水河;下游开发3个深水出海口门航道,即崖门(含虎跳门)、横门和磨刀门。远景设想建设湘桂、粤赣、平陆等3条运河,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间的水运,并为广西、云南、贵州打通较近的出海口。

(4)河口治理开发规划。珠江河口有8个入海口门,水流扩散,浅滩发育、潮沟纵横、流态紊乱,增加了三角洲河口区治理开发的复杂性。治理的原则:有利于排洪纳潮,改善和发展航运,促进滩涂围垦和水产养殖,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①制定各入海水道岸线及河口治导线。重点是广州至虎门水道、磨刀门水道及伶仃洋水道。②结合河口治理,开发滩涂资源。重点是磨刀门、蕉门、洪奇门和横门等河口及伶仃洋、黄茅海两海区。岸线及河口治导线规划以维持和稳定海区现状的喇叭型河口形态为原则,合理控导河口延伸方向,保持河口稳定,畅通尾闾,加大泄洪输沙能力(参见珠江三角洲水利规划)。

(5)灌溉及城乡供水规划。灌溉规划首先着眼于巩固提高现有工程,加强管理,挖潜配套,扩大效益。同时加强节约用水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流域内耕地比较分散,灌溉水源主要依靠中小河流,部分灌区水源由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提供。城市供水的重点是广州、深圳、珠海和其他沿海城市,包括向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供水。云贵高原边缘地带的滇东南、黔南以及桂西、桂北一带,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在这些地区主要发展农田灌溉和中小型水电及人饮工程,改善人民生活用水条件。如贵州采取小水池(窖)工程措施,广西推广地头水柜集雨灌溉工程等。

(6)水土保持规划。将全流域划分为上游云贵高原区、中游喀斯特区和下游丘陵平原区等3个类型,因地制宜地采取谷坊、拦沙坝等工程措施和种草、造林、封山育林、陡坡地退耕还林等生物措施,由点到面、由单项措施到综合治理、由分散治理到连片小流域治理,有计划地分片实施。上游地区以南盘江、北盘江1.5万km2的水土流失区作为重点防治区。全流域共规划综合治理的小流域470条,治理面积1.8万km2,确定以综合治理为手段,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核心,改善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建立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系统。

(7)水资源保护规划。考虑采取综合措施,包括: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市政废污水;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利用水利工程、调节枯水流量,增加河流纳污能力,并强化水资源保护管理,完善水质监测站网建设,使流域内大多数河段水质达到Ⅱ、Ⅲ类标准,其余河段水质达到Ⅲ、Ⅳ类标准。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