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作物需水特性

编辑
所属类别:灌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作物需水特性
外文名称:

作物对水的需求和反应的性能。它是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表征。

作物对水分的需要比对其他养料的需要量大得多。因为作物吸收的养料大部分被作物保存下来,而作物通过根系吸收的水分,只有很少一部分用来进行光合作用和形成有机体,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到大气中去。例如一株玉米在其一生中要消耗200 kg左右的水,而所形成的干物质只有0.7 kg左右,植物形成1 g干物质所需的蒸腾水量(以g计)称为蒸腾系数。各种作物的蒸腾系数值不同,大多在100~800范围内。蒸腾系数愈大,表明消耗的水量愈多,作物利用水的效率愈低;反之,利用水的效率就高。

除了通过植株蒸腾消耗大量水外,还有植株间的土壤蒸发也需消耗大量的水。土壤蒸发量与植株蒸腾量之和称为蒸发蒸腾量,简称为腾发量,又称蒸散发量。作物腾发量的变化很大,其影响因素有气象条件(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速和气压等),土壤性质,作物种类和品种特征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等。这些因素对作物腾发量的影响是相互联系、错综复杂的。作物腾发量,在干旱年比湿润年多;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比湿润地区多;作物生育期长的比生育期短的多;耕作粗放、管理水平低的比耕作精细、管理水平高的多(参见作物需水量)。就同一作物的日腾发量而言,一般是幼苗期小,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和叶面积系数(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的增大而日益增大,进入成熟期后又有所下降。在腾发量中,蒸腾量和蒸发量有互为消长的趋势。幼苗期作物叶面积系数小,地面裸露大,以土壤蒸发为主。以后随着叶面积系数的增大和裸露地面的减小,蒸腾增多而蒸发减少。直到进入成熟期后,由于叶面积系数减小和作物生理机能的降低,蒸腾又有所减少而蒸发则有所增多。大多数作物全生育期的腾发量中,植株蒸腾占60%~70%,土壤蒸发占30%~40%。

由于作物全生育期各阶段蒸腾量不同,各阶段的需水量差异很大,一般在植株生长最旺盛、叶面积系数最大的时期需水量最多(参见作物需水高峰期)。作物全生育期各阶段对缺水的敏感程度也不同,例如水稻、小麦和棉花等作物在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的时期,对缺水最敏感(参见作物需水临界期)。

作物全生育期中要求土壤有适宜的土壤水分,以满足作物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土壤水分过多,则造成通气不良,作物根系呼吸困难,并使土壤环境恶化;土壤水分不足,则造成作物水分亏缺甚至遭受旱害。二者都会引起作物生长发育失常和减产甚至失收。旱作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水分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以田间持水量的60%~80%为宜。水稻由于植株内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故能在田面有水层的土壤中生长,但如长期保持田面有水层,也会抑制水稻的生育和恶化土壤环境(参见水稻灌溉)。

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灌溉水的质量也有不同的反应。当灌溉水中可溶性盐分含量过多时,会使土壤水势大大降低,造成根系吸水困难甚至反渗。一般要求灌溉水中可溶性盐分的全盐量应小于0.2%~0.3%,以含碳酸钠为主的灌溉水含盐量则应小于0.1%。城市生活污水和工矿废水中常含有各种对作物有害的物质,在引用前必须进行化验和处理,使之符合GB 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后才能用于灌溉。

作物对水温也有不同的需水特性。一般作物春秋季灌溉水温不宜低于10~15 ℃;夏季水温不宜低于15~20 ℃,不宜高于37~40 ℃。当灌溉水源的水温过低或过高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调节。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