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江

  • 中国海南岛第一大河。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东北向流至海口市三联村注入琼州海峡。涉及白沙、琼中、儋州、屯昌、澄迈、定安、琼山、临高、文昌等市县(见图)。干流长334 km,流域面积7 033 km2。 南渡江水系示意图 南渡江流域呈狭长形,上中游是中低山地区,山脊陡峻,海拔都在500 m以上。干流在松涛水库大坝以上为上游,河长137 km,流域面积1 496 km2;松涛水库大坝至九龙滩为中游,河长83 km,地面海拔为200~500 m;九龙滩以下为下游,河长114 km,为丘陵台地及滨海三角洲。距入海口10余km的河段为感潮段,挟沙能力减弱,形成许多沙洲。其中,河口内新埠岛与海甸岛,将河口段分三支注入琼州海峡,北支干流在三联村入海,西北支横沟河在网门港入海,西支海甸溪在海口港入海。流域地处热带北缘,降雨以7~10月热带气旋(台风)雨为主,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 935 mm,自上游往下游递减。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69.2亿m3。干流总落差703 m,水能理论蕴藏量220 MW。由于枯丰流量差异大,基本没有上等级的航道。2000年南渡江发生有水文观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松涛水库大坝下游龙潭区间洪峰流量达9 300 m3/s,约相当于100年一遇。1997年,流域人口225万人,多集中在中下游地区,干流入海处的海口市是海南省省会,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干流上游已建松涛、南伟水库,下游已建九龙滩与龙塘水坝,引水灌溉和发电。全流域已建大中型水库15座,小型水库54座,总库容38.81亿m3,控制集水面积2 181 km2。其中,松涛水库总库容33.4亿m3,正常库容25.95亿m3。以松涛水库为骨干,大中小工程相结合,形成长藤结瓜的灌溉系统,灌溉儋州、临高、澄迈、琼山、海口五市县8.24万hm2农田,并向城市与开发区供水。海口和琼山市修建沿江防洪堤,可通过洪峰流量9 480 m3/s,相当于50年一遇防洪标准。规划兴建迈湾控制性水利枢纽,经迈湾与松涛水库联合调节后配合堤防工程,将较大地缓解洪水对下游数万公顷良田和上百万人口的严重威胁。

  • 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氢氧化合物,分子式为H2O。水一般是无色、无臭、无味的透明液体,常以液态、固态和气态3种聚集状态并存于自然界中,液态称为水,固态称为冰,气态称为水汽(水蒸气)。在101 325 Pa(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冰点为0℃,4℃时密度达到最大值(1 000 kg/m3),水的比热容为4 186.8 J/(kg·K),是自然界热容量最大的物质;水能溶解许多物质,是最重要的溶剂,而且是一种惰性溶剂,在溶解物质的过程中本身很少发生化学变化。地球上水的分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8年在《世界水平衡和全球水资源》中公布的数字,地球上拥有体积约13.86亿km3的水,折合全球表面水深为2 717.6m。地球上的水以液态、固态和气态的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机体中。存在于海洋中的水约13.38亿km3,占地球水量的96.536%;南北极和高山区的冰和积雪约0.241亿km3,占全球水量的1.739%;地球上的地下水约为0.237亿km3,占全球水量的1.71%;存在于河流、湖泊和沼泽的水分别约为17.64万km3、1.75万km3和0.21万km3,占全球水量的0.014%;大气中的水气约1.29万km3,生物系统中的生物水只有0.11万km3,两者总共只占全球水量不到0.001%。但是在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主持的“世界气候计划”于1992年公布的数字却略有不同:地球上的水体积为14.590775亿km3,折合全球表面水深为2 860.9m。其中,海洋水约13.715亿km3,占全球水量的94%;南北极和高山区的冰和积雪约0.244亿km3,占全球水量的1.67%;地下水约为0.627亿km3,占全球水量的4.3%;存在于河流、湖泊和沼泽等地表水体中的水约为36万km3,不到全球水量的0.03%;大气中的水气约1.55万km3;存在于生物系统中的生物水约0.2万km3。水循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约23%消耗于海洋及陆地表面的蒸发。当空气冷却和存在凝结核时,水蒸气便凝结成水滴或冰晶,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来源。降水量中一部分渗入土壤和岩层,补给土壤水和地下水;另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湖泊,或者增加冰川的储量,最后汇集到海洋。水圈中各种水体通过蒸发、水气输送、降水、下渗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水文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转换,处于永无停息的运动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动态系统,称作水循环系统,又称水文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不仅紧密联系着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而且是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纽带。水循环系统中包含着许多彼此耦合的子系统,如海洋—大气子系统,陆地—大气子系统,冰雪—大气子系统,大气—土壤—植物子系统,地表水—地下水子系统等。水循环具有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的特征。全球的海洋和大陆间的水循环过程是最大尺度的过程。在海洋、陆地、冰雪圈等子系统与其界面间进行的水循环过程则为尺度略小的过程。各子系统中还存在着更小尺度的过程,例如陆地的水循环过程中,有干旱区、湿润区、流域、水系的水循环过程。还有尺度极小的水循环过程,如植物根系—土壤、植物叶面—大气等。各种大小不同的时空尺度的水循环过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水与人类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活动必须依靠氧气,而水是大气层中氧的主要来源。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前,有一个漫长的化学进化阶段,即由最简单的化学元素形成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阶段。这些有机化合物进入水体之后,由水层保护,不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并在水溶液中进化(演化)为原始生物,开始了生命进化过程。水是生物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哺乳动物体内的水分平均为体重的60%~70%。成年人体重的65%为水分,每天饮水或者连同食物吸收的水分约为体重的5%;新生婴儿体重的80%为水分。水是人体内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溶剂,消化、新陈代谢、造血、组织合成等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人体内的废物也是随着水分一起从体内排出。此外,排汗和皮肤表面蒸发还起着调节体温的作用。农作物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75%~85%。农作物没有足够的水就不能发芽、生长、发育和结实。生产1 kg冬小麦籽粒,约需1 000 kg的水。水体中还能滋生繁育大量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植物,向人类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任何生物,若缺水或失水都会使机体产生严重后果以至于机体的死亡。工业部门需要用水作为原料或介质进行蒸煮、清洁、溶解、浸透、加热、冷却、洗涤、结晶等。水参加大多数化学产品如碱、硝酸、氧、氢、酒精等的生产。海洋、河流、湖泊的水是廉价的运输载体。水还是古老的动力和可再生的能源,水力发电在当代能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水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水在吸热和散热过程中,参与了气温调节,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致出现剧烈的变化。海洋以及从海洋进入大气层的水汽,是调节地球气候的主要因素,为地球上生物体创造了适应生存与繁衍的条件。当代世界上一些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污染和酸雨等,都与水量和水质有关。森林砍伐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也是由于影响了地球上水的分布与水循环状况而产生的。水量不足出现的旱灾和水量过多出现的洪灾,更是水对人类生活、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天然水并非绝对纯净的。水中含有的杂质大体上可分为3类:①溶解物,如钙、镁、钠、钾、铁、锰、硅等元素和二氧化碳、氮、氧、硫化氢、沼气等气体;②胶体物,如硅胶、腐殖质胶等;③悬浮物,包括细菌、藻类、原生动物、泥沙以及其他漂浮物等。天然水中的杂质直接影响着水的性质和质量,水质的优劣是根据水中所含物质的种类和多寡来评价的。天然水物理性质的指标有:色度、嗅和味、浊度、总固体物、可沉降固体、温度和电导度等。天然水中还可以检测到主要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无机物,特别是重金属,如As3+(砷离子)、Ba2+(钡离子)、Cd2+(镉离子)、Cr3+(铬离子)、Pb2+(铅离子)、Hg2+(汞离子)、Se2-(硒离子)、Ag+(银离子)、Zn2+(锌离子)、CN-(氰离子)等。水的生物特性主要是直接影响水质的水生物和微生物的群落和数量。水中生物由于在水体不同的空间分布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微生物和浮游生物两大类,前者包括水中的病菌、细菌、真菌,后者包括藻类及原生动物等。水科学地球的形成和演变、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与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天文、地学、生物学、物理、化学等主要学科及其应用学科都需要研究与水有关的问题。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和学科的相互渗透,人们把地球表层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在上述那些与水有关的学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水科学”这一概念。水科学主要内容是研究地球上一切天然水、水圈的特性、水圈的变化过程和现象,以及认识水圈同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等。

嘉陵江

  • 中国长江上游流域面积最大的一级支流,又称白水、潜水、阆水、渝水。上游有东西两源,东源为正源,发源于秦岭南麓陕西省凤县东峪沟;西源名西汉水,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平南川。两源在陕西略阳县白水镇汇合后南流,经阳平关于广元市大滩乡入四川省境。至广元市昭化镇纳右岸支流白龙江,复向南经苍溪、阆中、蓬安、南充、武胜等市县,于重庆合川县纳渠江及涪江,至重庆市汇入长江(见图)。河长1 120km,流域面积16万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70亿m3,自然落差2 300m,水能理论蕴藏量15 250mW。 嘉陵江水系示意图 嘉陵江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就有17条,如东河、西河、白龙江及涪江、渠江等。流域地势西、北、东部高,向东南部倾斜。广元市昭化镇以上为上游段,长357km,地跨秦、巴山地,河流穿行于秦岭、巴山崇山峻岭之中,由于河谷深切,形成峡谷,水流湍急。在广元市朝天镇附近,干流横切海拔900~1 100m的剑门山,形成清风峡和明月峡,有“嘉陵江上小瞿塘”之称。昭化镇至合川县为中游段,长633km,流经四川盆地丘陵区,河道自上而下逐渐开阔,河曲发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合川以下至河口段为下游段,长130km,大部流经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地带,水面宽150~400m,在横切华蓥山支脉时,又形成峡谷,为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嘉陵江流域大部分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1000mm,其中50%集中在7~9月。暴雨集中时,易成洪灾。少雨季节,中游盆地旱灾也很严重。嘉陵江是长江流域的多沙河流,强产沙区位于亭子口以上,尤以西汉水为甚。由于上游黄土区土质疏松,中下游紫红色页岩又易于风化,加之岸坡很陡,耕垦过度,造成坡面侵蚀强烈。据北碚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含沙量2.25 kg/m3,年平均输沙量1.7亿t。流域内人口约4 300万人,耕地面积262万hm2,中下游丘陵平原区是四川省重要粮食产区和丝绸之乡,还有重庆、绵阳、南充、合川等众多工业城市。嘉陵江陕西略阳以下可通木船,中下游可通机动船。1949年以来,流域内已建成碧口、升钟、宝珠寺三座大型水库和盘龙、马回、青居等中小型水电站,灌溉面积已达96万hm2。规划兴建亭子口等重点水库及灌区,并规划以干流广元至重庆段作为长江水系航运主通道,发展航运事业。

洪泽湖

  • 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参见鄱阳湖)。古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始称洪泽湖(参见彩图Ⅰ—62)。位于淮河中下游江苏省洪泽县境内。古时原为黄海海湾,随着海岸线不断前伸,洼地退居内陆,形成湖泊群,黄河夺淮期间(1194~1855年),淮河尾闾逐渐淤塞,湖洼连片,湖区日渐扩大。明清两代修筑堤坝“蓄清刷黄”,维持漕运,逐步形成近代的洪泽湖。洪泽湖大堤北起淮阴码头镇,南至盱眙大张庄,全长67km。1949年以后多次加固,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重要防洪屏障。 洪泽湖水系示意图 Ⅰ—62 洪泽湖风光缪宜江摄 洪泽湖为淮河最大的拦洪蓄水的平原湖泊型水库,承纳淮河上中游15.8万km2的来水。直接入洪泽湖的河流,除淮河干流外,还有怀洪新河、新汴河、新濉河、徐洪河等;洪泽湖泄水的出路有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及二河—淮沭河(淮沭新河)等(见图),设计泄洪量为13000~16000m3/s。洪泽湖防洪标准不足100年一遇,若江淮并涨,淮沂遭遇,仅为50年一遇。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完成后,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远景扩建后,将提高到300年一遇(参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 洪泽湖底海拔为10~11m,高出里下河地区地面5~9m,“堰堤有建瓴之势,城郡有釜底之形”。蒋坝湖水位为13m时,湖水面积为2 198km2,容积为35亿m3;设计湖水位为16m时,湖水面积为3 660km2,容积为123.7亿m3;校核湖水位为17m时,湖水面积为4 290km2,容积为159.6亿m3。洪泽湖可调蓄淮河上中游来水,为江苏省里下河及苏北地区提供灌溉水源,并具有航运、水产养殖等功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还有调蓄及输水功能。

《国际河流水利用的赫尔辛基规则》

  • 1966年8月国际法协会第52次大会通过。《国际河流水利用的赫尔辛基规则》(以下简称《赫尔辛基规则》)是国际河流领域的一个最有影响的文件,对各国的水立法和国际法规起到了一定的先导作用。《赫尔辛基规则》包括总则、国际流域水资源的公平利用、污染、航运、木材浮运、争端的防止和解决办法,共6章37条,此外还有一个对有关条款进行补充的附件。总则国际流域为一个延伸到两国或多国的地理区域,其分界由水系统(包括流入共同终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域分界决定。国际流域水资源的公平利用各流域国有权合理且公平地分摊国际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在确定分摊结论时,应综合考虑所有因素。某种或某些利用与另一种或另一些利用相比,不具备固有的优先权。污染各流域国必须防止污染国际流域。造成污染的流域国应采取各种措施减轻污染程度,直至不会对其他流域国造成实质性损害。如果违背规定,该国应对受害国进行赔偿。航运在遵守各项限制条件的前提下,各沿岸国有权在整个河流或湖泊上自由航运。各沿岸国可以限制或禁止外国船只在其领土上装卸货物或上下旅客。木材浮运沿岸国应一致决定是否允许在用作航运的国际水道上浮运木材。建议非航运国际水道的各沿岸国在适当考虑水道的其他利用的基础上,允许其他沿岸国在境内河段浮运木材。争端的防止和解决办法为了防止争端发生,建议各流域国向其他流域国提供境内河段水资源及其利用活动有关的、合理的资料。如果发生争端,可通过谈判、寻求第三国或国际机构或个人的帮助、成立调解委员会、提交仲裁等方式进行解决。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1997年国际法协会对1966年《赫尔辛基规则》增补了环境问题、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三项原则,提出了《国际河流水利用的赫尔辛基规则修订草案》。

淮河

  • 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参见彩图Ⅰ—36)。淮河流域包括淮河及沂(河)沭(河)泗(河)两个水系,位于31°~36°N,112°~121°E之间,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4省及湖北省一小部分(见图)。流域南部为江淮丘陵和大别山,西南部为桐柏山,西部为伏牛山,北以黄河南堤为界,东北为沂蒙山,东临黄海,中部是淮北大平原和鲁西平原。流域面积27万km2,其中淮河16.5万km2,苏北里下河地区2.5万km2,沂沭泗河8万km2。流域山丘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1%,平原及洼地占65.5%,河湖占3.5%。 淮河水系示意图 Ⅰ—36 淮河孟宪玉摄 古代淮河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12世纪以前,淮河独流入海,沂、沭、泗河都是淮河下游的支流。1194年黄河在河南省阳武决口,大溜东南行,沿古汴水经徐州占泗河,到淮阴夺淮河入黄海。1851年淮河被迫由洪泽湖向东南经高邮湖入长江。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北去,黄淮分流。在黄河夺淮期间,由于黄河的泛滥、淤积,打乱了淮河水系,形成了许多湖泊洼地,留下了一条高于地面的废黄河,将淮河流域分为淮河和沂沭泗河两个水系,加重了淮河流域的洪水灾害(参见淮河水利史)。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顶(参见彩图Ⅰ—35),经河南省、安徽省,到江苏省入洪泽湖,经入江水道在江苏省江都市三江营入长江,上游支流竹竿河延伸至湖北境内。淮河干流全长1000km,总落差200m。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km,流域面积3.06万km2,洪水暴涨暴落。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km,中渡以上流域面积15.8万km2。其中,洪河口至正阳关段两岸高岗起伏,岗地之间为一连串的湖泊洼地,较大的有 洼、城西湖、邱家湖、姜家湖、唐垛湖、城东湖、瓦埠湖等;正阳关至洪泽湖段南岸为丘陵岗地,北岸为淮北平原,修筑的淮北大堤成为广大平原的防洪屏障,岗堤之间亦有很多湖泊洼地,如寿西湖、董峰湖、汤渔湖、荆山湖、方邱湖、花园湖、潘村洼等。淮河中游的湖泊洼地成为洪水的自然滞蓄回旋场所。中渡以下至三江营入长江段为下游,长150km,三江营以上流域面积为16.5万km2。 Ⅰ—35 淮河源瀑布张进平摄 淮河上中游支流众多。右岸支流都发源于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区,源短流急,流域面积在2000~7000km2的有白露河、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左岸支流主要有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茨淮新河、怀洪新河、新汴河、奎濉河,其中除洪汝河、沙颍河、奎濉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区以外,其余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流域面积以沙颍河最大,近4万km2,其他支流都在3000~16000km2之间。淮河下游里运河以东有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滨海河道,承泄里下河及滨海地区的雨水。洪泽湖的主要排水出路有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二河—淮沭河(淮沭新河)等(参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洪泽湖是调节淮河洪水,发展灌溉、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重要湖泊水库。沂沭泗河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流域面积8万km2,大都属苏、鲁两省。泗河发源于沂蒙山西侧,在济宁市以南入南四湖。南四湖由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组成,原是一串联湖泊,1958年在昭阳湖与微山湖之间筑有二级坝闸,将南四湖分为上、下两级湖。当上级湖水位36.5m、 下级湖水位36.0m时,面积1 280km2,容积为53.7亿m3。南四湖汇集蒙山西部及湖西平原各支流后,经韩庄运河、中运河、骆马湖、新沂河于灌河口燕尾港入海。南四湖出口韩庄以上流域面积31 700km2。沂河、沭河发源于沂蒙山南麓,平行南下。沂河流至山东省临沂市(以上流域面积10 100km2)进入中下游平原,在江苏省邳州市入骆马湖,由新沂河入海。沭河在山东省临沭县大官庄(以上流域面积4 350km2)分新、老沭河,老沭河南流至江苏省新沂市入新沂河,新沭河东流经江苏省石梁河水库,在临洪口入海。沂河在刘家道口建有分沂入沭水道,与沭河相连,在江风口建有邳苍分洪道,与中运河相连,分别分泄沂河洪水入沭河和中运河。沂沭泗水系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平原排水支流有东鱼河、洙赵新河、梁济运河等。淮河流域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为11~16℃,无霜期200~240 d。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为880mm,其中淮河水系910mm,沂沭泗水系836mm。淮河流域内有三个降水量高值区:①伏牛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mm以上。②大别山区,年平衡降水量超过1 400mm。 ③下游近海区,年平衡降水量大于1000mm。流域北部降水量最少,低于700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5倍。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产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为涡切变和台风(包括台风倒槽),大范围持久性降水是由切变线和低涡接连出现而形成的,如1931、1954年,梅雨期长、雨量大,形成了全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型暴雨的特点是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如1975年8月林庄暴雨,6h雨量830mm,接近世界纪录。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年径流量为621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53亿m3,扣除重复量后,水资源总量为835亿m3,人均、亩均地表水资源量均不到全国的1/5,属缺水地区。地表水资源量丰、枯变化剧烈,最大年为最小年的6.3倍。淮河曾多次发生断流,如1978年大旱,蚌埠以下淮河断流时间长达150多d,洪泽湖接近干枯。淮河流域涉及5省的181个县(市),2000年总人口为1.65亿人,平均人口密度611人/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8倍,居中国七大江河流域之首。耕地面积1 235 万hm2,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棉花和油菜。沿海还有近66万hm2滩涂可资开发。淮河流域雨热同期,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气候温和,可以北引黄河、南引长江水补源。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矿产资源也较丰富,煤炭储量700多亿t。工业以煤炭、电力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为主。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顶山、徐州、兖州、枣庄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1997年产煤量占全国产煤量的1/8,是中国黄河以南最大的煤炭基地。流域内现有火电装机容量近20000mW。京沪、京九、京广3条南北铁路大动脉分别从淮河流域东、中、西部通过;著名的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横贯流域北部;还有晋煤南运的主要铁路干线新(乡)石(臼)铁路。内河航运有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东西向的淮河干流及部分平原支流,下游水网区内河航运也很发达。流域内公路四通八达。连云港、石臼港、日照港等大型海运码头可沟通国内外沿海港口。历史上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以及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淮河流域洪、涝、旱、风暴潮灾害严重而频繁,一年之内也常发生旱涝交替或南涝北旱的情况。在淮河中下游和淮北地区并有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现象,大洪水和洪涝组合所造成的灾情危害最大。在淮河下游地区还可能出现江淮洪水并涨、淮沂洪水遭遇和洪水风暴潮兼袭的严重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河流域人民陷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境地。1950年10月14日,中央政府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后,开始系统的淮河治理。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淮河流域已初步形成防洪除涝工程体系,流域上游兴建大中小型水库5 700座,总库容270亿m3,其中大型水库有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等36座,控制山丘区面积的1/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万km2。中游退建束水堤段、清除阻水障碍,建成行蓄洪区27个(其中淮河干流22个),并逐步加强了行蓄洪区的建设和管理;开挖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加固淮北大堤及淮南、蚌埠城市圈堤,正阳关以下防洪标准接近50年一遇,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成后将达到100年一遇。下游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二河—淮沭河(淮沭新河),整治和扩大了入江水道,洪泽湖的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完成后将达到100年一遇。沂沭泗河水系开辟了黄墩湖滞洪区,开挖和扩大了新沭河、新沂河及邳苍分洪道、分沂入沭水道,已基本完成洪水东调南下一期工程,中下游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平原地区开挖了新沂河、东鱼河、洙赵新河、梁济运河、黑茨河、包浍河等跨省骨干支流,经初步治理,基本达到20年一遇防洪、3年一遇除涝标准。全流域兴修加固各类堤防5万多km。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初具规模。在淮河治理中,坚持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利用。至2000年,初步建成了水库、河湖、机电井灌区体系,有效灌溉面积达895万hm2;各类水利供水工程设计年供水能力900亿m3,实际年供水量554亿m3;建成中小水电站577处,装机容量370mW,达到可开发水力资源量的40%;有各级航道1 400余条,总长2万多km;可养殖水域面积87万hm2,年产量已达95万t。江水北调工程引长江水向苏北地区供水能力为1 100m3/s,其中泰州引江河输水能力为300m3/s,通榆河输水能力为100m3/s,豫东、鲁西南引黄工程每年引黄河水20亿~30亿m3。淮河流域随着经济发展,水体污染日趋严重。199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提出淮河水体变清的目标和任务,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使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治淮50年效益显著。2000年粮食产量是1949年的6倍多,达到757亿kg,人均占有粮食459 kg。 20世纪90年代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50亿~200亿kg,约占全国商品粮的1/4,商品棉约占全国的1/5。淮河流域已从历史上的贫困地区变成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 中国防汛抗旱工作的最高组织机构,负责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防汛抗旱工作,简称国家防总。国家防总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负责人组成,总指挥由国务院领导担任,副总指挥由水利部部长和国务院副秘书长担任。国家防总办公室设在水利部。国家防总原名为中央防汛总指挥部。1950年6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由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担任。其后,邓子恢、谭震林、李先念、李鹏先后担任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1988年,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更名为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任总指挥。1992年,国务院又将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更名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务委员陈俊生、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先后担任总指挥。1998年,国务院对国家防总组成单位作了调整。国家防总由水利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农业部、卫生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民用航空总局、中国气象局和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等17个单位组成,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任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国务院副秘书长马凯任副总指挥。国家防总于每年汛前和汛后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分析形势,部署工作。遇到重大汛情和严重旱灾时,召开全体成员会议或紧急办公会议,研究应急对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国家防总负责制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的防御洪水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长期以来,在与历次水旱灾害斗争中,国家防总统一指挥,科学调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网址:http://sfdh.chinawater.com.cn